随葬
日前,考古人员在郑州市中心城区的一处基建工地发现殷商时期墓葬群,不到150平方米的范围内密布着殷商墓葬43座。这是郑州城区首次发现殷商墓葬群,为研究郑州地区商代文化序列增添了丰富实物资料,对于探索郑州地区殷商时期文化面貌具有重要价值。 43座墓葬排列整齐划一,除4座墓葬南北向分布外,余皆为东西向分布
日前,考古人员在郑州市中心城区的一处基建工地发现殷商时期墓葬群,不到150平方米的范围内密布着殷商墓葬43座。这是郑州城区首次发现殷商墓葬群,为研究郑州地区商代文化序列增添了丰富实物资料,对于探索郑州地区殷商时期文化面貌具有重要价值。 日前,考古人员在郑州市中心城区的一处基建工地发现殷商时期墓葬群,不到150平方米的范围内密布着殷商墓葬43座
来源:[db:来源]作者:新闻库来源发布时间:2020-09-09 原标题:山西盂县发现元代纪年墓 “明堂”属元代考古首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对外发布山西盂县后元吉元代纪年墓考古发掘简报,在该墓葬地心位置发现的“明堂”,在中国…… 原标题:山西盂县发现元代纪年墓 “明堂”属元代考古首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对外发布山西盂县后元吉元代纪年墓考古发掘简报,在该墓葬地心位置发现的“明堂”,在中国元代考古中尚属首次。 2018年8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阳泉市文物局和盂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对山西省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西北200米处发现的两座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两墓南北错列而置,规划有序,应属同一家族
国社@四川|成都罕见崖墓再现古人的“身后世界” 新华社成都5月15日电(记者童芳)铺满钱币的棺床、背有“仙药”的负罐鸟、仙山座、摇钱树、彩绘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15日公布,在今年对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南部五根松墓地的发掘中,发现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汉代崖墓,再现古人豪奢诡秘的“身后世界”。 汉代有“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风俗,因此汉墓遭盗扰情况较为严重,往往“十室九空”,然而这座编号为M94的汉代崖墓,不仅陪葬品保存完好,墓室内的设施、装饰等都在原位。 据现场考古发掘领队左志强介绍,该墓葬为一座横穴式单室崖墓,由墓道、墓门、主室、侧室、耳室及附属设施组成,出土器物原始摆放位置明确,墓室布局、功能分区较为清晰
近日,我院陈墨白副教授与山东大学李克教授联名在《装饰》2022年第8期发表文章,文章题为《莱西木偶文化源流考》。 文章主要论证了莱西人形大木偶和杖头木偶的“前世今生”,阐释了莱西木偶的文化起源。文章推论其源流为从春秋的魁垒文化到两汉时期的随葬魁垒文化,春秋时期的魁櫑挽歌丧家乐文化,再到后世杖头木偶的娱乐文化;指出它的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也发生了质的嬗变
据兰州晚报报道 近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2022年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发掘项目进展情况和主要发现,并初步得出结论,武威地区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以汉文化为统摄,并融合有吐谷浑、吐蕃等多民族文化的基本面,这也是该考古发掘项目今后需要重点诠释的方向。 “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项目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丝绸之路考古重大项目之一。根据该项目“五年计划”和《2022年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工作计划》,2022年6月开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发掘项目组进驻发掘区,开始对4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院胡洪琼教授的《殷墟墓葬陶觚爵随葬制度研究》(《江汉考古》2021年第4期)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殷墟墓葬陶觚爵随葬制度研究》对殷墟墓葬出土的陶质觚爵进行梳理,探讨陶觚和陶爵的时代脉络,分析殷墟墓葬陶觚爵组合的特征:即具有普遍性、明器化、单一性和地域性等。这种组合特征,一方面说明了陶觚爵是礼制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重酒组合为代表的礼制在殷墟得到广泛认同,这与殷墟作为都城这种特殊的政治体制、礼仪制度、宗教思想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