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发布者:陶柳洁发布时间:2020-09-11浏览次数:10 根据团区委下发的《关于开展2020年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通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经过自主申报、资格审查、组织评审等环节,拟推荐共青团广西师范大学委员会等2个单位申报自治区优秀单位;推荐“民族教育专业暑期田野调查小分队”等2支团队申报自治区优秀团队;推荐赵剑光等2人申报自治区优秀个人;推荐《“事实孤儿”心理关爱行动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等10篇调研报告申报自治区“金点子”调研报告。 现予以公示。公示期共3个工作日,时间从2020年9月11日起至9月15日止
5月4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奋斗正青春——2021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在CCTV-1综合频道、CCTV-3综艺频道联合播出。天津传媒学院鲜花团作为晚会舞蹈班底贯穿全场,在《奔跑的青春》《把未来点亮》《遇见戏曲》《燃烧的雪花》《唱支山歌给党听》《百年》《青春》《英雄赞歌》《破浪》《祖国不会忘记》《后生可畏》《我怎么这么好看》《神奇中医》《观乐》《军礼》《我们的田野》《保卫黄河》《不忘初心》等节目中带来精彩表演,与众多知名青年文艺工作者、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优秀青年代表及百余所高校学子共同为青春喝彩。 学校地址:天津市蓟州区盘山大道68号 邮政编码:301901 招生办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51号 邮政编码:300381
该墓群位于盐城市区以南部,开放大道与人民路交汇处的东闸加油站以南,开放大道以西,三墩村串场河桥闸以北,串场河以东区域内,共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墓墩十九个,有的单个座落在田野上,有的以一大墩为主,旁边绕以小墩,组成一个大的土墩(群),其中头墩,二墩,三羊墩较高大。五六十年代,大部分土墩均在2~4米,现土墩基本被平掉,在2米以下,部分土墩被清理或遭破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物部门清理了头墩,三羊墩,发掘了几座西汉末、东汉初的墓葬,出土了大量汉代文物收藏于盐城市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
由弗兰·西尔维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项目"空屋"位于巴伦西亚附近一座城镇的主要街道上,是一座修复后的20世纪住宅楼的一部分。 项目戏剧性地融合了新旧建筑,既保留了现有的外墙和建筑足迹,又清空了受损的内部,为现代明亮的设计让路。从外部看,立面保持了其特色,而不改变街道,创造了一种来自另一个时代的风景
乔瓦尼(Giovanni),被称为现代钢琴诗人。一曲《just for you》,在时光中渐渐悟得人生的点点滴滴。似水的年华弥漫在静夜的窗前,起伏的音符中,行走在那曾经漫山遍野盛开着雏菊的坡上
9月13日下午,西南大学第三届尹兴明教育基金启动会在对外联络办公室201会议室举行。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唐军,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姚元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李燕,学生工作部助学中心主任罗军,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封云,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曾亮,对外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刘涛,对外联络办公室项目科科长田野参加会议。 刘涛介绍西南大学尹兴明教育基金基本情况,第一届、第二届评选情况及第三届评选实施方案
春耕时节,山东金乡县王庄村的蒜农们就早有了答案:“咱种的是合同蒜,有订单,上了保险,一亩地稳赚上万元。” 蒜农的底气,来自完整的大蒜产业链。笔者了解,“大蒜之乡”金乡县,建了3000多个冷库,大蒜出口量占到全国的70%;有700多个加工企业,大蒜不只是调味品、农产品,更制成蒜油、大蒜素等保健食品;依托大蒜价格指数中心,许多农民既是蒜农,也是蒜商,对全球蒜价了如指掌
作为考古领队的 “南京明代大报恩寺遗址”荣获 “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1年荣获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系统“优秀***员”;2013年入选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第三批“五个一批”人才。2006撰写《南京宝船厂遗迹》(主要作者) 获“首届江苏省田野考古奖优秀成果奖”;2009年著《南京大报恩寺史话》;2014年撰写论文《南京“王景弘地券”的发现与初步认识》发表于《东南文化》(2014年01期);2015年撰写论文《南京大报恩寺遗迹塔基时代、性质及相关问题研究》发表于《文物》(2015年第5期)。
您知道吗?皮影戏(Wayang Kulit)或是我国的自制大风筝(Wau),是从剪纸演变出来的另一种剪纸艺术! 所以,如果您进入古城的剪纸人家店里,看到皮影戏也不稀奇哦! 陈益龙细心地剪著喜字剪纸。 为学习更多有关剪纸资料,陈益龙阅读许多有关剪纸书籍。 每当传统节日或迎亲嫁娶、寿诞生日的喜庆场合时,手工精致的剪彩,是家里少不了的装饰品,因为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含蕴著吉祥、如意寓意
恒春民谣作为台湾重要无形文化资产,其传唱方式早期多以口传心授方式,吟唱内容也和生活密不可分,然文化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原有的价值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产生质变,而民谣文化的传承,在社会脉络中,也会面临断裂或延续的抉择与困境。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与学校场域中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文化传承与音乐教育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对话与互动的桥梁,文化的永续与扎根才会成为可能。 本计划以文化知识转译作为核心目标,透过田野调查、访谈、教学社群与教材出版等方式,试图建立恒春民谣教与学之脉络与方法,透过在地实践过程,使身体经验和文本理论进行结合与论辩,并借由知识与文化的再诠释,针对不同场域及对象将文化本质进行教学转译,探讨台湾音乐文化与社群端、教学端结合的方法,并且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中,扎实文化的主体性,以及建立文化之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