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
展精湛风采,育卓越英才。5月26日,中国教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第一届教学技能交流活动在江西科技学院举行。 在我校领导的带队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爱智老师、葡萄酒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张蒙老师和工学院的周天文老师分别代表我校参加了本次高教组决赛
1月7日下午,学位点建设及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推进会在行政楼332会议室召开,各有关处室院所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副校(院)长曹茂永主持会议并讲话。 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处长(主任)耿玉水就校(院)2019年学科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并就2020年学位点申报、第五轮学科评估等工作进行了分析说明。 曹茂永在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学位点申报对校(院)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学位点申报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把这项工作作为推动校(院)“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好抓实
2019年12月19日上午,应科学研究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保仓教授来我校作了题为“纵向项目申请经验交流”的主题报告,报告由学院院长陈得宝教授主持,部分教师、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等纵向项目类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结合自己的申报经验,以多个申请书为案例,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何选题、如何凝练关键问题、各部分如何撰写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8月25日晚,滁州市舞协、青少儿舞协组织赴合肥开展“传承红色经典,坚定理想信仰”――观摩原创舞剧《立夏》活动,滁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红带队,滁州市舞协主席高静及部分协会骨干会员共20余人参加观摩活动。 本次演出是“有戏安徽,点亮剧场”全省十六市剧场复苏演出季活动之一,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和团省委主办。该剧以1929年发生在大别山腹地金寨的立夏节起义为题材,艺术地再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血与火凝练的革命历程
院属各部门、教学分院: 校徽是大学形象标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和艺术体现。为适应新时代学院高水平发展,便于学院校徽的识别和传播,更好树立学院文化形象,学院启动并组建了设计团队对新校徽进行设计工作。经方案征集、专家评选、征求意见,学院设计艺术分院苏曼宁、何超老师创作设计的新校徽获得广泛好评,经学院研究,确定为学院新校徽,即日起正式启用,原校徽同时停止使用
3月13日,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印发通知,明确开展2023年“质量提升年”行动的要求和重点任务清单,推动“质量提升年”行动向纵深开展。 通知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对标中国气象局“四大支柱”,聚焦集团三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支撑体系,强化重点任务部署落实。要注重工作成果的推广运用,细化重点任务的阶段性目标和举措,力争谋实策、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
为了促进“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指导实验室在人才与学科体系建设、科研评价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中长期规划, 11月24日,植保所召开了2019年度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院士、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曹俊明研究员、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李永丰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徐汉虹教授、中山大学张文庆教授、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胡学难研究员、我所冯夏研究员等7名学术委员会委员及植保所负责同志、相关科技人员参会。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孔明院士主持
学科建设按教育部的意见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凝练学科方向;二是汇聚学科队伍;三是创建学科基地;四是营造学术氛围。 凝练学科方向的初级水平就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组织申报教育部已有的本科专业;中级水平就是申报教育部已经公布的硕士点和博士点;高级水平就是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提炼出新的专业和新的学位点,让国家将其列入专业或学位点目录。当然,提出某学科方向的单位在这个学科的发展上就占据了优先的地位
2022年1月15日,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建筑结构研究所所长肖建庄一行赴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流座谈,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一同前往的还有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建兵、副系主任陈素文、副系主任王伟、系建筑结构研究所副所长宋晓滨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姚激,首席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建龙,总工程师花炳灿,结构工程院院长王洪军等出席座谈
近日,甘肃省学位委员会 甘肃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甘肃省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甘学位〔2019〕4号),我校申报的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数学等8个一级学科全部顺利通过评审,获批为甘肃省重点学科,这是我校重点学科建设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也是特色办学的关键。我校将以此次获批为契机,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坚持“学科建校”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思路,聚焦内涵提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高端人才,构筑创新平台,加强对外交流,着力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学科引领高地,为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