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
白话散文,蒋渭水著,连载于《台湾民报》,所记时间始于1923年12月18日,止于1924年2月18日;在《台湾民报》连载时间,则自第2卷第6号至第2卷第13号(1924年4月11日~1924年7月21日),共分七次发表(其中第2卷12号未刊出)。这是蒋渭水因“治警事件”被羁押期间在狱中所作,记入狱经过、狱中见闻感想颇为详尽,文字风格明朗洒脱,个性鲜明,对1920年代鼓吹抗日民族运动有显著的宣传作用。此外,蒋氏另有《入狱感想》(《台湾民报》2卷7号~2卷8号)、及《狱中随笔》(《台湾民报》第59号至第62号,1925年7月1日至7月26日)等作品发表,这些作品不但是日治时期“监狱文学”、“人权文学”的宝贵成果,也是台湾新文学开创时期白话散文的重要作品
《青春之歌》是 1950 年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是当时最著名的女作家作品,也是“十七年文学”中比较罕见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五四新文学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一是既麻木又狡猾的农民,二是既矛盾又固执的知识分子。直到 1940 年代后期,路翎、钱钟书等人还在书写大时代边缘知识分子的无奈人生
丁帆,男,1952年出生于苏州现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科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第四、五届评审委员,国家社科项目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丛刊》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扬子江评论》主编、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
在民国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和文化事业,她自称是第一个骂鲁迅的人。事实上,她只见过鲁迅一次,但反陆成了她的半辈子职业生涯,直到她90多岁,她仍然对中国的朝鲜有一种怨恨。中华民国唯一的女性是苏雪林
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3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机构。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转制为企业,更名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12月,成为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
《先发部队》1934年7月15日由台湾文艺协会创刊,出刊2期,第2期改名为《第一线》。台湾文艺协会成立于1933年10月,为廖毓文与郭秋生有感于《南音》停刊之后台湾新文学发展的停顿,号召台北的文艺青年组织而成,隔年发行《先发部队》。郭秋生在创刊号卷头言指出,台湾新文学在《伍人报》、《洪水》等文艺刊物继起的“发生期”曾迅速发展,但自《南音》、《晓钟》即开始衰退,《南音》停刊之后更陷于低迷现况,期许透过积极的建设与行动,促成台湾新文学的健全发达与繁荣
徐志伟文艺理论《发现另一个“乡土中国”――勾连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一种考察》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文学叙事中,尽管“去乡土中国化”是主潮,但与之伴随的还有一股“再乡土中国化”的潜流。正是这股潜流的存在使中国新文学成为一个极具“张力”的系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今天对于中国现代性的理解。 该书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动态而具体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是如何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关于“乡土中国”的别样表述中呈现的
天天熬通宵。晚上10点开始写作,写到凌晨3点睡觉。早晨7点半,天蒙蒙亮,他就起床点煤炉子煮粥,然后骑自行车买个烧饼吃,到单位上班
近日,我院庄莹教授与出版专业在读硕士生张可联名在《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发表文章,文章题为《连接与调适:1928—1937年新文学图书再版研究》。 文章认为出版作为文学生产、传播的重要一环,是新文学的主要媒介平台;1928—1937年,随着新书业的形成、扩张和落幕带来新文学图书出版规模的激增、饱和进而转型,新文学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启蒙走向革命,从文化走向商业;出版机构基于图书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等因素的综合判断对图书进行两版,因此再版既是图书更新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出版者主动引导与市场销售反馈的结果;通过对新文学再版图书的规模、体裁、出版机构、作者、开本、所属丛书等方面的量化统计和特征分析,呈现文学价值、市场表现、社会需求三者之间调适与互动的媒介空间。
禾原网刊:[URL] 闽南小镇长大,北大中文系本科及研究生毕业,出国后打过各种杂工,现从事电脑编程。 中、短篇作品发表于海内外报刊百万字。散文获海内外奖项,选入教材,入围世界华文百家,收入多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