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College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简称:“地星学院”)成立于1978年,原称“地学部”,由遥感科学家徐冠华院士出任首任院长;2002年9月9日,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18年2月8日,更名为“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学院设有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5个,涵盖专业方向38个;校本部拥有气象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等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拥有气象学、物理海洋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拥有地球物理博士后流动站1个。截至2019年底,校部拥有中科院院士6人,“杰青”3人,“优青”1人,其他各类高级人才9人
章军锋,男,1977年12月生,2003年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他申报的“构造物理与流变学”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章军锋教授主要从事壳幔岩石和矿物的高温高压流变学和实验岩石学研究工作,他建立了华北克拉通镁铁质麻粒岩下地壳的流变状态方程,揭示了变形在促进熔体—橄榄岩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为克拉通破坏机制提供了定量流变学和高温高压实验约束;建立了超高压榴辉岩和绿辉石岩流变状态方程,为俯冲带动力学过程和榴辉岩拆沉提供了定量流变学约束;发现榴辉岩结构水脱水可以导致高压致裂,揭示中等深度(70-300 km)地震活动的新机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岩土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岩土工程领域执业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适应土木、交通、水利和港口等行业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成为具备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主干课程:本专业学生除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英语等公共基础知识外,还将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岩土工程勘察、地下建筑结构、地基处理、工程物探等。本专业实践环节包括主干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塔吉克地质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原为地质矿产部内部展室,后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内收藏各类矿石、宝石样品1.6万余件,但由于场地所限,只展出4500件,其中90%展品是塔吉克斯坦本国出产的矿石,小部分是通过交换由其他国家提供的。展馆面积320平方米,展出了地质学的不同学科的展品: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古植物学
【摘要】:本文对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地区赤柏松Ⅰ号岩体中镁铁—超镁铁质岩石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赤柏松Ⅰ号岩体的形成时代探讨了赤柏松镁铁—超镁铁质岩石的岩浆源区及性质查明了赤柏松镁铁—超镁铁质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机制。 采用高精度的SHRIMP锆石U-Pb定年法对赤柏松Ⅰ号岩体中的辉长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定年测定结果表明赤柏松辉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34±7 Ma
《岩矿测试》立足国内,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持地质实验技术创新、面向应用、服务基层的方针和基本定位。以发表优秀的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成果为核心目标,主要报道国内外地质科学、环境保护、石油化工、冶金、煤炭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关注地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及边缘学科,促进我国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 本刊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与岩石学、矿物学有关的边缘交叉学科的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岩石学和矿物学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研究动态、研究简报、问题讨论、书刊简介、会议简讯等
请注意,本付款以美元结算。您可以通过Visa或银联卡等付款。 您可以在中国扫描二维码直接用支付宝和微信给新加坡出版社账户支付费用
本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有在校本科生255人。 本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各种现代测绘手段与空间信息技术,能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地面测量、精密工程测量、交通工程测量、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地图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测绘、城镇规划与建设、资源开发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研究等工作,同时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外语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及良好业务素质的高级综合型测绘科技人才。 主要课程包括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工程测量、测量平差基础、工程控制测量、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地形影像信息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地图学与地形绘图、遥感原理与应用、图学基础及计算机绘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卫星定位技术与方法等课程
张桂林,男,1964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 自1986年毕业于桂林冶金地质学院任助教至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主讲过“晶体光学”、“岩石学”、“活动构造与灾害地质”、 “地质环境修复与治理”、“GIS在地学中的应用”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构造控矿作用及GIS在地学中的应用,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科研项目90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3部
注意事项 这张卡受许可协议的约束。 这张卡在我们的目录中也有纸质版。 从科西嘉岛到维也纳盆地(奥地利),阿尔卑斯山的变质地图提供了自白垩纪以来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期间所记录的不同变质情况的百万分之一比例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