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大学
科技日报北京5月4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近20年来,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解开如何安全地确定一个人的地理位置并将其用作安全身份(ID)的谜题。曾经,这还不可能通过GPS跟踪等常规方法实现。不过,发表在近日《自然·物理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丹麦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取得巨大飞跃,能将一个人的真实地理位置作为其个人ID,避免黑客攻击,从而为网上支付或敏感个人数据的传输保驾护航
«科学日报»援引一份发表于«气候动力学»杂志的研究指出,在格陵兰与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之间北冰洋上的海冰目前处于十三世纪以来最低的水平。这项丹麦发现是以自然本身气候的“档案”,冰核、树木年轮、船只航海日志和港口记录为基础。 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冰层与气候中心的地球物理学家埃斯莱克.格林斯戴说:“我们结合了从斯瓦巴德冰帽核心、芬兰树木每年生长的年轮取得的资料,并由此得知了过去的气候曲线
丹麦和德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携手解决了一个困扰量子科学家多年的问题——在两块纳米芯片上,首次同时控制两个量子光源,并让其实现量子力学纠缠。最新进展对量子硬件的突破性应用至关重要,将促进量子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准,是计算机、加密和互联网加速“量子化”的关键一步,将为量子技术的商业利用打开大门。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稳定的量子光源,并实现量子力学纠缠,也就是两个量子光源可远距离地立刻相互影响
丹麦和德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携手解决了一个困扰量子科学家多年的问题——在两块纳米芯片上,首次同时控制两个量子光源,并让其实现量子力学纠缠。最新进展对量子硬件的突破性应用至关重要,将促进量子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准,是计算机、加密和互联网加速“量子化”的关键一步,将为量子技术的商业利用打开大门。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稳定的量子光源,并实现量子力学纠缠,也就是两个量子光源可远距离地立刻相互影响
各相关学院: 根据学校与华大基因(简称BGI)签署的《深圳市华大基因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协议》,经双方协商,现从我校2015级本科生中选拔若干名相关专业优秀学生,进驻华大基因2018年创新班进行联合培养。具体通知如下: 数理类、计算机类和生物类2015级本科生。生命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等相关专业学生均可报名
孕妇喝葡萄酒好还是白酒(孕妇喝葡萄酒好) 较近网传了这样的新闻,那就是“孕妇适当饮用葡萄酒,生出来的宝宝行为举止更有礼貌”,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只听说过孕妇怀孕前和怀孕期间不能喝酒,还真没听说过喝酒对宝宝有好处的说法,而这条微信的具体内容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心理学家JanniNiclasen研究,每天喝一杯葡萄酒或每月喝一瓶葡萄酒的孕妇,相比滴酒不沾的孕妇,生下的孩子行为举止更有礼貌。”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记者为此采访了专家钱先生
曹义海,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终生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先后兼任瑞典林雪平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信州大学的荣誉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曹教授是血管新生领域的国际一流专家,主要致力于血管新生在代谢性疾病、肿瘤、心血管和眼科疾病中的机制性研究,在转化医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创了用通过靶向抑制血管新生来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小小的基因里,了解基因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科普作家尹烨生动解读基因的秘密。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 这本书讲解了和基因相关的17个主题,结合人文和哲学领域的观点来讲解生命科学,不仅介绍了大众关注的基因问题,还融入了关于生命的哲思
据《自然》杂志网站11月17日报道,波函数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人费解的核心概念,物理学家用它来确定量子粒子具备某种特性的概率,而英国科学家11月14日发表在arXiv.org网站的一篇论文则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波函数不是统计工具,而是物理真实。 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马修·皮由兹领导的三人科学小组在*新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如果波函数纯粹只是统计工具的话,那么,时间和空间中互不连贯的量子状态都将可以相互“交流”,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很难成立,因此波函数必定是物理真实。 研究人员之一、美国南加州克莱姆森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安东尼·瓦伦提尼表示:“我们的这篇论文可能具有颠覆效应,在量子力学中,它可能是继贝尔定理之后*重要的结论
根据丹麦精神疾病中心研究登记(Psychiatric Central Research Register)的资料显示,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s)会影响人们的健康,提升死亡风险甚至缩短预期寿命。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以15-94岁的丹麦人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从1995至2014年间的心理健康数据与个别死亡率发现,与同年龄层的一般人相比,患有精神疾病的男性平均寿命少了10年,女性则少7年。心理卫生中心Annette Erlangsen教授表示,许多心理健康的问题也是生理疾病的结果,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出现生活习惯不良行为(如酗酒,吸烟、不运动)而提高其他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寿命,因此保持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同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