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学会
动物研究所是一个科研建制完整、结构较合理的综合性研究所,按其主要研究方向分别设有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还设有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中法哺乳动物胚胎细胞生物学联合实验室、计算与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等三个联合研究单元。所内设有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
陆剑锋博士,现为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并担任安徽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渔业协会副会长和安徽龟鳖产业协会副会长。他也是中国动物学会比较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陆博士于1999年和2002年从上海海洋大学获得淡水渔业农学学士和水生生物学理学硕士,于2006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
孙永华,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主任、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他于1997年在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于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曾获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奖励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分子细胞和遗传学研究所(IGBMC)从事博士后访问研究(2005-2008)。他是2010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2016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6年中国水产青年科学奖获得者,他于2012年获首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动物学名词经第二届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于2021年11月正式出版公布。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2013年11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和中国动物学会共同组建了第二届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第二版动物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是在1997年出版公布的《动物学名词》的基础上修订增补,并加注定义或注释
1998年和2001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分别获农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至2017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害虫综合防治、化学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中国植保学会园艺病虫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植物保护学会理事
邱强,男,1982年生,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和2011年在兰州大学分别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2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要从事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工作,在Science Cell Nature Genetic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刊物上发表60余篇论文,部分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现任中山大学教授(二级)、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政协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会长、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低碳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森林城市建设咨询专家、广东省环保志愿服务讲师团成员,首届广东省环保大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学群,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及神经所任职(杜继曾教授实验室)。自1997年一直从事低氧生理学、低氧神经内分泌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低氧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的调节及CRF及其受体的核心调控机理;低氧对生长轴GH/IGF系统的作用及其调节原理;高原动物对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比较
王德寿,男,1964年9月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导师。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冯江,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吉林省安图县人,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研究生院副院长,学生处处长兼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校长助理兼科学技术处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大众彩票新注册送58元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