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
本文摘要:人民军队的历史就是一部坚决听党指挥的历史。回首人民军队建军治军的历史可以发现:党对军队绝对向导的基础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集会。 93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经受住种种磨练不停从胜利走向胜利最基础的就是依靠党的向导、听从党的指挥
淄博前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党支部,工会委员会组织全体党员和工会会员到革命圣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庆祝党的生日,党旗在井冈山,在黄洋界,在南昌起义纪念地高高飘扬! 今年也是淄博前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十三周年,全体员工在“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集体参观了包括黄洋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大井***同志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等景点,在欣赏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时,既陶冶了情操,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大家认识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铁人精神、**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丝路精神 - 这些用鲜血、汗水、泪水浸透的宝贵精神才是真正的国家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后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传家宝! 前沿医疗的全体员工表示,要弘扬井冈山精神,不忘初心,奋发图强!高举旗帜,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10月23日下午,为贯彻落实《w88win优德中文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及市国家保密局的有关要求,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组织教职工前往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和红色交通站陈列馆参观学习,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保密防线”保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老师们参观了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展厅,重点学习了南昌起义之后的潮汕七日红和***同志等革命先辈在汕头的革命历史,倍受鼓舞,一致表示要继续发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党的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随后,老师们又参观了汕头市红色交通站陈列馆,汕头红色交通站陈列馆是中国***在革命斗争时期设立的地下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它承担了党中央和苏区的信息往来、物资输送等重要工作,为革命胜利输送并保存了有生力量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今天的“奋斗百年之路起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专栏,我们追忆忠实,英勇善战红军将军,他纵横井冈山,屡建战功王尔琢。 王尔琢,1903年出生,湖南省石门县人,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天进入中国***。1927年8月,率领王尔琢部队参加南昌起义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他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是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所创作的历史剧,被***评价为: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不过郭沫若虽然学术贡献突出,但其为人颇被世人诟病,其原因主要在于郭沫若曾经抛弃了日本的结发妻子,很多人因此质疑他的人品。 郭沫若早年在嘉定高等学堂学习,从小就接触了民主思想,成年后郭沫若曾远赴日本留学,在九州大学学医,后来五四运动爆发,身在日本的郭沫若也投身于新文化运动,这个时期的郭沫若身上有一种狂飙突进、追求个性的浪漫精神,这种不同于日本人的特点让他获得了少女佐藤富子的青睐
1928年的今天,红军在井冈山胜利大会师,特别推荐连环画《井冈会师》。 4月28日《井冈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原宁冈县龙市镇)胜利会师。这次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一带一路”为引领的大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号角已经吹响!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再现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2016年3月下旬,由中央美院创作设计,并携手我们公司铸造,安装的大型场景群雕作品落户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泉州作为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工农红军因此萌芽。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日。 •土地战争革命时期,我军名称为红军,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等一系列起义催生了多支不同的红军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