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physical
天文学家首次拍摄到了一个位于遥远星系中的黑洞图像。 它的大小为400亿公里 - 是地球大小的300万倍 - 并被科学家称为“怪物”。黑洞距离我们约5亿万亿公里,由世界各地的8个望远镜网络拍摄
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 两个超大黑洞可以在同一个星系内共存;黑洞也可以象星系一样发生合并。该发现将刊登在最近一期出版的《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钱德拉(Chandra)X-射线图像显示,在超亮星系NGC 6240内有两个巨大的活跃黑洞
新宇宙模型无需暗物质并“与现实很接近” 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研究,首次模拟了一个没有暗物质的宇宙模型,模拟宇宙从大爆炸初期演变至今的情况。研究者称里面诞生的星系形态和分布情况和现实宇宙“很接近”。 很多宇宙学家认同的宇宙发展理论认为,大爆炸诞生宇宙后,物质分布不均衡,密度大的区域由于其引力大,所以从周围吸收更多物质,几十亿年后,逐渐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各个星系
不同形态的极光的具体产生机制各不相同,但简要来说是太阳风、地球磁层和电离层相互耦合的结果。当太阳风到达地球磁层后,一部分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捕获,从地球磁层中的不同位置沿着磁力线进入地球高纬度地区,与高层大气中的中性粒子碰撞造成能级跃迁辐射出光子,便形成了极光。 近期,中山大学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和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合作,从IMAGE卫星照片中发现了一种如图2所示的在空间上呈现周期性排列的手指形状
不同形态的极光的具体产生机制各不相同,但简要来说是太阳风、地球磁层和电离层相互耦合的结果。当太阳风到达地球磁层后,一部分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捕获,从地球磁层中的不同位置沿着磁力线进入地球高纬度地区,与高层大气中的中性粒子碰撞造成能级跃迁辐射出光子,便形成了极光。 近期,中山大学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和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合作,从IMAGE卫星照片中发现了一种如图2所示的在空间上呈现周期性排列的手指形状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11月22日发表公报说,该机构与巴黎天文台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用数字模拟技术对本星系群的仙女座星系和麦哲伦星云成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仙女座星系很可能由两个星系在数十亿年前发生剧烈撞击后形成。 公报说,本星系群包括40多个星系,其中最大的两个成员星系就是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
SAO星表(The 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Star Catalog /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星表)是一个天体测量星表,在1966年由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出版,共包含258997颗恒星。[1][2][3]该星表由之前的一些星表编纂而成,但仅收录9.0等以上且已经精确测量过自行的恒星。SAO星表里的星名由字母SAO开头接着数字序号表示,恒星以赤纬分区,每10度为一区,共分为18区,在每一区中的恒星依照赤经位置来排序
中研院由高见道弘(TAKAMI Michihiro)博士主持的国际天文研究团队,发现金牛座的RY星有一层前所未见的半透明尘埃层,是覆盖行星宝宝的一层特殊“羽绒被”,具有可保温原行星盘之功能,此发现对行星形成演化理论具关键影响。该论文发表于在2013年8月1发行之《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研究行星如何形成是天文学界相当热门的领域,尤其环绕年轻恒星周围称为“原行星盘”的一圈盘状气体和尘埃,向来吸引许多科学家投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