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奖
“DNA之父”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华生教授(James D Watson)于4月7日参观香港科学园,了解香港科技园公司的最新发展及科创企业的科研成果。 华生教授首先参观香港科学园最新开幕的“家居安老体验馆”展览,听取香港科技园公司首席科技总监戴绍龙讲解创新科技如何应用在家居安老上。“家居安老体验馆”展览展出超过30项科技应用,针对四大安老需要的范畴,包括起居自主、健康意识、家居安全及复康保健,以长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个典型的长者居住环境
2023年3月16日,青岛滨海学院校长韩方希率团访问了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的西澳大学,重点参观了马歇尔中心,拜会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教授。 双方进行了友好交流。韩方希校长向马歇尔教授简要介绍了青岛滨海学院和附属医院概况,同时希望马歇尔教授能为学校医学相关学科和附属医院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科学馆今日至11月30日举行邵逸夫奖展览,介绍2022年度得奖者及其贡献,并阐述相关学术领域的基础科学知识。 邵逸夫奖为国际奖项,2002年成立,每年设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科学奖。 得奖者须仍从事有关学术领域、在学术和科学研究及应用上有杰出贡献、在近期获得突破性成果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成就
位于贲门至幽门之间的慢性溃疡称之为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可发生在胃、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美克尔憩室内异位胃黏膜上.这些溃疡的形成均与胃酸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壁、幽门或十二指肠发生溃疡病变.溃疡多为单个病发于胃时称为胃溃疡(gastric ulcer)出现在十二指肠则称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 详细在我空间里还有说明!过去有人误以为是胃、十二指肠……等黏膜因胃酸过多而受到侵蚀(消化掉自己的胃粘膜)而形成表面组织损伤故误称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近年发现幽门螺旋菌才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发现者因此获诺贝尔医学奖. Cushing溃疡(Cushing's ulcer):又称库欣溃疡是指在颅脑损伤、脑病变或颅内手术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溃疡可见于食管、胃与十二指肠.此种溃疡通常深而具穿透性偶尔整块局部胃肠壁完全溶解引起穿孔.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由于胃酸及消化酸对自身黏膜的消化而形 成的溃疡.消化性溃疡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儿童各年龄均可发病婴幼儿多为继发性溃疡常有明确的原发性疾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近;儿童期溃疡多为原发性溃疡以十二指肠多见男孩较女孩发病率高有明显的家族史. PU(杀菌强度)PU值是巴氏灭菌单位在60℃下经历1分钟所引起的灭菌效应为一个巴氏杀菌单位即一个PU值.计算公式为:PU=Z1.393(t-60).其中Z为时间t为温度.其广泛应用于啤酒饮料工业的包装车间通常作为考核成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再次引发人们对人才培养的思考。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但长期以来,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已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作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提高。但发明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也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2015年12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她的获奖演说中特别指出,在东南亚的大湄公河流域,青蒿素的抗药性已经产生
青岛某商场进口肉发现新冠病毒?官方通报来了! 原标题:青岛某商场进口肉发现新冠病毒?刚刚,官方通报来了! 8月7日,社交媒体出现“青岛某商场进口肉发现新冠病毒,商场全体员工强制做核酸检测”等虚假信息。对此,崂山警方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调查。8月8日,将造谣者寻某和传谣者曲某某、姜某某查获
据新华社电 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获得的诺贝尔奖章11日在美国纽约以227万美元(约合140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卖。克里克的儿子和孙女参加了纽约赫里蒂奇拍卖行的拍卖会
外i必体(exosomes)是一种能被机体内大多数细胞分泌的直径大约为30-150 nm的具有脂质双层膜的微小囊泡。 它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各种体液中, 携带和传递重要的信号分子,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细胞间信息传递系统, 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进程密切相关。2013年, 发现细胞囊泡转运机制的科学家们, 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专业特长:遗传代谢病筛查和诊治、遗传病咨询及儿童营养喂养及生长发育指导。 研究领域:儿童遗传代谢病临床、代谢及分子机制研究。 成果/成就:近年来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分别1项,以主要参与人(前三位)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