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中国国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于1993年4月2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军事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
徐建中院士讲座通知——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创月系列讲座《一》 徐院士从吴仲华、陈学俊等老一辈科学家建立工程热物理学科出发,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和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及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代科学家的深厚友谊和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为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建设和工程应用做出贡献。并结合自身团队建设发展,讲述科学研究中所需传承的精神与力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实质与内涵,深刻阐述了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的传承与发展,真正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成就。 徐建中院士是江西吉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杰出的工程热物理学家
简介:吴一戎,男,汉族,1963年7月生,1999年加入中国***。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我是1999年入党”,作为一名有着将近20年党龄的党员,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一戎说:“我们这代人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2012年我当选为十八大代表,今年又成为十九大代表,我感到责任非常重大
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第二十七届(2023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是当务之急。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企业,能够走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前列。 “过去十年我国新经济、新产业、新企业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格局深刻重塑,我国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的攻关期
本学报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主要反映学院科研、教学和临床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学报自创刊以来曾多次获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奖、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我院专家、博士生导师赵进喜教授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于近期通过毕业论文答辩,顺利毕业,取得研究生学位。 其中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2人,姜淼博士研究的毕业课题为《黄连人参对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该科研成果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该研究生被遴选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牟新博士所研究的毕业课题为《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期中医证候学研究》,毕业后于杭州红十字会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本期课程将介绍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手术操作流程。 即刻修复是指种植体植入同期安装临时修复义齿,可满足患者即刻有牙的期望,更好的保留骨量及咬合关系,有利于咬合重建及软组织结构的稳定,减少节省患者时间和医生的椅旁时间,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本期课程将介绍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手术操作流程
欢迎来到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官网! 绿色航空动力研究所(简称“动力所”)是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下设的3个研究所之一。动力所围绕“绿色航空能源动力系统”的发展主线,在国内领先研究绿色航空能源动力系统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产品设计研发和测试,在新型绿色航空动力领域不断探索与发展,最终形成汇聚国内重点高校硕博人才和企业高工,专注绿色航空能源动力系统创新方向的科研机构。 动力所现有专家顾问12名、专业技术人员10名,专家及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中科院热物理所、西安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的教授、专家及博(硕)士
各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 2019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的申报工作已经开始,我校分配到优秀教师奖名额2人(其中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1人),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爱岗敬业,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 2.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近三年须连续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每学年完成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授课在64学时以上(完成学时为必须条件),且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和同行好评。 3.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在教学内容、教材、方法、手段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或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有正式出版的教材、专著等
戴上一只由“智能织物”制作的手套,晒晒太阳或者随意运动,就可以给电子表、手机等设备充电——由中美两国科学家联合研发的“智能织物”有望让人们把发电机“穿”在身上。近日,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范兴团队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课题组关于“智能织物”的科研成果在《自然·能源》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引发国际科学界关注。 这种织物采用的基础材料是成本低、重量轻的聚酯纤维,纤维表面镀有金属层和半导体涂层,形成两个具有发电功能的模块,一个是采集光能的纤维基太阳能电池,另一个是采集运动过程中微弱机械能的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