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
核物理学家 1935年11月生于福建福州。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 1932年9月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核物理学家 1935年11月生于福建福州。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22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核心部件——被喻为ITER“防火墙”的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取得重大进展,完成首件制造。并且,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4月16日,记者从银川市发改委获悉,银川市以建设“中国新硅都”为产业发展总抓手,不断补齐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加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三新”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今年1至2月,全市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产业产值分别为45.54亿元、19.84亿元、27.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3.5%和18.3%。今年全市已储备第一批“三新”产业项目52个,年度计划投资291.9亿元,同比增长4倍。 2021年,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加工“三新”产业,被写入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其中明确提出,要围绕优势产业,努力打造新材料和新能源2个千亿级、新食品1个300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新能源低碳示范园区
国机重装(601399.SH)6月13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核能装备方面,开发了核岛铸锻件、常规岛铸锻件等系列产品和成套设备,并在后处理装置方面取得了核心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向国机重装提问:您好董秘!贵公司在核开发资源,有什么重大创新吗,“人造小太阳”会给社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 在核聚变零部件方面实现了重点产品突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俗称“人造太阳”
3月10日, Women in Fusion (WiF,聚变女性)国际组织举办线上研讨会(webinar)活动,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世界著名聚变科研机构的女性科学家,包括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日本核融合研究所(NIFS)以及韩国的聚变能源研究所(KFE)等。 王晓洁研究员代表等离子体所女科学家团队作了题为“An Introduction of Gender Equality and Culture Diversity in ASIPP”的报告,介绍了等离子体所的女科学家团队以及在聚变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示了等离子体所的多元文化环境和科研氛围。本次活动展示了女性科研人员在聚变事业中发挥的光和热,大大弘扬了新时代的科研精神
本报讯 7月28日,“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举行。 “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俗称,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诞生于2006年,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七方参与,计划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共同建造一个电站规模的聚变反应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该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 在各级领导、兄弟院校、社会各界和校友们的关心支持下,扬州大学建校110周年、在扬办学60周年、合并办学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拨冗莅临!感谢您发来题词、贺信!感谢您为学校慷慨捐赠!在此,我们向您致以深深的谢意! 百十年书香翰墨,二十载聚变升华。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凝聚着扬州大学几代人艰苦奋斗的心智和汗水,倾注了各级领导的殷切关怀,饱含着广大校友、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这些都将永远镌刻在扬州大学的发展丰碑上!我们也衷心期盼各级领导、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扬州大学的发展建设! 百年老校,其命维新,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于1958年建院,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九十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变研究实验基地。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中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的开发获多项国家专利,具有原创性的分子束加料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际聚变一流杂志及国际聚变能源大会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