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佳品,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

麻辣烫流行起来了,天水人最迷茫了。

“天水谁也想不到,麻辣烫会第一个冲出这个行业!” 一位天水朋友对当地麻辣烫热潮的评论暗示着凡尔赛宫的影子。

原因无他,就是这个西北小镇实在是太宝藏了。 麻辣烫店成了大排长龙的“景点”,天水人第一个为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感到委屈。 即使作为纪念品,除了广受欢迎的甘谷辣椒外,还有秦安桃子、花牛苹果等精美产品。

成群结队的游客在交通引导下涌向天水。 但似乎可以这样总结:“如果你来天水只吃麻辣烫,你就吃大亏了!”

抛开美食的升腾热气和麦积的烟雨,陇上江南的全貌渐渐清晰起来。 “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天水。” 这座城市,是丝绸之路西长安的第一城,几千年前就是西北的顶级城池。

1. 龙商最好的产品不仅仅包括辣椒

即使你没去过天水,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也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店主拎着一堆热腾腾的蔬菜,反复刷上鲜红的辣椒油,还不忘向外地解释——小镇食客:“我们的辣椒油看起来很辣,味道很好。”

一勺辣椒油仿佛将天水麻辣烫的灵魂倒出。 吃过天水当地的麻辣烫,又尝过其他地方的仿制麻辣烫的朋友们无不大失所望:同样的菜谱留在天水,味道怎么会这么不一样呢? 天水产的辣椒到底蕴含着什么特殊的魔力?

天水辣椒看甘谷。 被誉为“辣椒之乡”的甘谷,一手承载着民族对天水辣椒的热爱。

相关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来,甘谷县13家辣椒企业累计销售辣椒产品约64万公斤。 平均每天约有2万公斤辣椒“离开”天水。

甘谷辣椒久负盛名。 甘谷县自明代天启时期就有辣椒种植的记载。 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我国最早种植辣椒的县之一。

能长出香而不辣的辣椒,全归功于大自然的神奇与阳光照耀在这片土地上。 与西北“大漠直烟”的普遍形象不同,甘谷县山坡土层深厚,终年光照充足,夏热冬凉,无严寒酷暑,极其适宜生长。和干辣椒。

因此,甘谷种植的辣椒普遍具有色泽鲜红、肉厚油浓、风味浓郁鲜美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甘谷县辣椒产品年销量可达7780吨。 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多个省市,还远销马来西亚、韩国等海外地区。

然而,从天水走出国门的农产品远不止辣椒这么简单。 以花牛苹果为代表的天水水果已在国内外批量亮相。

天水,因“天河注水”而得名,似乎受到了大自然的特殊对待。 天水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 这里不仅是黄土高原最好的苹果产区之一,还盛产秦安桃、天水黄杏、天水樱桃等。

除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外,穿城而过的渭河和长江支流“西汉江”也为蔬菜、水果种植提供了优质水源,共同浇灌了这颗龙上明珠,瓜果飘香。 。

2、伏羲故里,丝绸之路上的顶级城市

从兰州出发到天水,很容易让人有一种误入“江南”界线的错觉。

天水在群山的阻隔下,徜徉在茂密的山林之中。 略带湿润的空气和蜿蜒的河流共同描绘出不同于黄沙晚霞的西北风景。

比百亩山林更深的是天水的文化遗产。 “看山西五千年历史,看甘肃八千年历史”。 在天水,你甚至可以近距离体验伏羲女娲的古老传说。

去天水旅游,不妨沿着时间的时间轴,从伏羲庙开始你的旅程。 天水有两座伏羲庙,一处位于挂台山,另一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位于天水西关。 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

浩瀚的伏羲庙景区规整严谨,牌坊、山门、大雄宝殿、寝宫排列有序,庭院相互重叠。 走进庭院,映入眼帘的是唐代种植的槐树。 这棵古树,历经了1300年的风吹日晒,依然挺立,具有悠远古意。

除了唐代的古槐之外,还有明代按照伏羲六十四卦所植的古柏。 现存的20多棵古树中,每年都会选出一棵为“喜神树”。 当地人视其为伏羲化身并进行祭祀,称其为“迎神”。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把用红纸剪成的小人贴在庙里的古柏上,并用香熏灸,寓意消除病痛。 红纸小人手牵着手,代表祈求姻缘美满。

当历史的针移到晋朝、十六国时期,佛号在风中隐约响起。 作为丝绸之路长安西行的第一站,也是连接边塞的重镇,不同宗教、文化在此汇聚。 自西晋初起,关中地区的高僧就曾来此传经讲学。

随着当时关陇地区佛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僧人来这里修行、讲经。 天水麦积山一带逐渐成为钦州地区重要的禅修场所。 据《高僧传·玄高传》记载:“高乃藏为西秦国主,隐居麦积山,百余人于山中读书,尊其正教。” ”。

僧侣聚集的麦积山是秦岭西段的一座孤峰。 依山傍水,独具特色,有“西北山水林泉之冠”、“龙游名山”之美誉。 尤其是雨雾朦胧,云雾缭绕的时候,看上去就像是仙山里的云宫。 难怪“麦季烟雨”名列钦州八景之首。

麦积山的另一奇观——麦积山石窟也由此而来。 麦积山石窟主要分布在东崖和西崖,始建于后秦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至明清十多个朝代,跨越千余年。

“悬崖之间,有一尊石刻佛像,佛龛千间,虽是人力所造,但疑为鬼所造。” 时至今日,来到悬崖峭壁上仰望麦积山石窟的游客,仍会不禁像古人一样感叹。 。

从东崖顶到西崖底,悬崖上的“琼塔十二层”凌空栈道将历代工匠开凿的石窟和精心雕琢的佛像串联起来,犹如一个时空。隧道。

现存221个石窟,保存了历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髓。 其中,第4窟展示的“薄肉雕塑”是麦积山石窟特有的雕塑形式。 这种“绘画与雕塑”的结合,使得飞天的造型灵动飘逸,同时仍保留了雕像的立体饱满感。

此外,第44窟还有“千年神秘微笑”的西魏一佛二菩萨像,北朝造像18尊,雕刻着圣人劫佛逾400万佛像,被誉为“千年佛祖”。 “万佛洞”“133窟”等极具代表性的石窟。

从西关伏羲庙,到大地湾史前遗址,放马滩秦墓,再到麦积山石窟,再到明代胡氏民居建筑“南北房”,人类历史文化的演变留下了它在天水大地上的印记。 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佛陀温柔的注视下,岁月流逝,烟花小镇依然繁华。

3.一定是碳水化合物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许多美食爱好者不远千里来到西北,就是为了一碗正宗的天水麻辣烫。 但到了天水,如果只吃麻辣烫,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对于当地人来说,麻辣烫连名菜都算不上!” 天水的朋友渴望安利美食。 对于这座“由碳水化合物构成”的城市来说,对简单食材的驾驭能力已经达到了顶峰。

和天水人一起吃了一天,才体会到从早到晚吃“碳”意味着什么。 猪油盒、黄包子、瓜瓜和一碗骨头汤或杏仁茶,可以成双成对,也可以一起组成最扎实的早餐组合。

天水猪油盒虽然早已在街头见到,但它却是真正的“皇家”血统,起源于清代宫廷的“猪油糕”。 面粉、猪油、香油、胡椒和盐的简单组合,然后半烤半炸,朴实无华的外表下隐藏着无与伦比的酥脆和油香。

比如“呱呱”、“然然”、“老啦”、“智哉”等。天水美食的名字重叠虽然让人尴尬,但只有吃过之后才知道它们的硬核。 荞麦和土豆撑起了天水半壁江山的美食,也给了碳水化合物爱好者一个精神的归宿。

用荞麦淀粉制成的“瓜瓜”是钦州最好的美食。 看上去晶莹嫩滑,吃起来却像肉泥,很有嚼劲。 冷却凝固后,一大盆荞麦粉浆被粉碎成小块。 切块,与调味料混合,加入一汤匙红油辣椒,就完成了。

“呱呱”排名第一,用马铃薯淀粉制成的“然然”自然也不甘落后。 虽然看起来很相似,但吃起来比有嚼劲的更糯、更香。

远离早餐桌,土豆已经变成了随处可见的土豆球。 土豆丸子有多少种吃法? 当地人十指相扣,一头雾水。

据当地人介绍,最经典的吃法是先把肉丸煎熟,然后用辣椒包起来,塞进煎饼里,享受碳水化合物的幸福。 即使是风靡全国的麻辣烫,也少不了土豆丸子。 可以说,在天水,如果没有丁薯,那就毫无用处。

如果要问为什么炸完的丸子还要再煮一遍,那就是“很少有人喜欢吃硬丸子,就像天水人的性格一样,可以是硬的,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软的,糯的。”

天水的美食除了荞麦、土豆之外,还有一半都落在了小麦的肩上。 作为主食爱好者的聚集地,天水的小麦有100种做法首次亮相,包括但不限于擀面皮、牛筋面、擀面皮、鱼面、水等一系列经典“节目”面条。

虽然红油凉皮擀面皮是最流行的街头小吃,但具有干山特色的糯米粉也不容错过。 “浆水”来自各家各户自备的浆水箱。 由荠菜或芹菜与罐内面汤高温发酵而成。

微酸的味道不仅清凉解腻,更是夏日消暑的绝佳之选。

从石窟到集市,坐在街边吃一碗鱿鱼,在这个西北小城温暖的气候里,烟花最炙热的烟雾缭绕在我的身边。

这个曾经连通南北、沟通塞内外的丝路重镇,努力再次伸出双臂,拥抱每一个前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