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由《银行家》杂志推出的“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从报告看来,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中国银行业仍保持着不错的业绩。

事实上,当欧美银行还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苦苦煎熬时,中国银行业却上演着一场天量信贷井喷登场的大戏。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

在此轮信贷激增中,一直被称为 “生力军”的中小银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然而,中小银行信贷高增长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快速扩张造成的资本充足率不足。

二季度,中小银行异军突起,接替四大行成为信贷投放主力。6月份,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信贷投放达到1万亿元以上,占比超过三分之二。7月份,中小银行信贷投放有放缓迹象,占比降至约50%.在大量放贷的同时,银行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本金。业内人士指出,从7月信贷投放不难看出,中小银行面临着资本约束,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监管指标成为困扰中小银行的难题。

据银监会统计,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年初的12%和9.9%下降至11.3%和9.2%。目前,14家上市银行中有7家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9%的行业平均水平。一些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已接近8%,存贷比接近75%,如果继续大规模放贷,无疑将撞上监管红线。

雪上加霜的是,近日市场频传监管层或将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12%,同时考虑将交叉持有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而发债一向是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主要方式。这样一来,中小银行无疑将遭受面临更高考验。

尽管日前银监会对这一传闻予以否认称,“只是要求商业银行保持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并没有要求一个具体的水平”。但从另一角度看,这样的表态更加肯定了中小银行的担忧并非无中生有。一位银行业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银监会单只一个口头指示便是金科铁律,并不需要发文硬性规定具体资本充足率水平。而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多半由各银行交叉持有,这样会导致资本充足率虚高,从附属资本中扣除可能是大势所趋。

受四大行“挤压”,中小银行并没能从“铁公基”项目中分得多少羹。信贷市场失意的中小银行在大肆增设网点的“圈地运动”中却是十分得意。

在信贷规模激增,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红线,资本金遭遇瓶颈的情况下,中小银行不惜成本增设网点究竟为哪般?

此前,银监会下发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为中小商业银 此前,银监会下发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为中小商业银行增设网点大开便利之门。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同时,银监会还将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下放给了各省银监局。一些地方政府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也大力支持引进金融机构,这无疑刺激了中小银行的积极性。然而,从中小银行圈地区域看,大多集中于发达地区,似乎违背了银监会政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