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揭示功能渐失的T细胞引致免疫治疗失效的原因。(港大提供)

未来癌症治疗或更具效用。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能消灭癌细胞的CD8+ T细胞会被一种称为I型干扰素抑制,导致免疫治疗对付肿瘤失效。是次发现为研究改善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方向。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药物重新启动免疫系统以对抗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也是对付不同癌症的一线治疗。虽然不少病人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反应良好,但对大部分病人无效或很快失效。现时,免疫治疗对癌症的有效反应率只有两成至三成,低反应率的成因不明。

正常情况下, CD8+ T细胞会持续消灭癌细胞,进而抑制肿瘤增生。 但这群T细胞免疫效应功能会渐渐丧失,这种状态被称为“T细胞耗竭”,当T细胞耗竭,肿瘤便能避过免疫系统并失控生长;因此,防止或逆转CD8+ T细胞耗竭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目标。然而,当T细胞耗竭至完全丧失细胞免疫效应功能,免疫治疗亦会失效,导致疗效仅得两成至三成。因此,是项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揭示完全耗竭并失效的T细胞的成因,以控制CD8+ T细胞不会耗竭,为发现新的免疫治疗药物靶点奠定新基础。

研究团队发现I型干扰素(IFN-I)1在“T细胞耗竭”的发展过程中,对肿瘤的免疫治疗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对免疫治疗失效的癌症病人,其体内具有高水平的IFN-I干扰素讯号。

通过对公开数据库中癌症病人测序数据的分析、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及动物模型实验,团队发现长期而持续的IFN-I讯号诱发了脂质过氧化,继而令CD8+ T细胞完全耗竭,免疫治疗最终失效。

宁珖圣及研究团队发现对抗肿瘤免疫效应有害的IFN-I-LPO通路可作为一种生物标记,有望用于改善治疗方案、实现患者的个人化治疗。团队将继续研究IFN-I在改善癌症病人对免疫治疗失效的角色。

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系助理教授宁珖圣强调,是项研究为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开辟了新方向;未来,团队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确定进行IFN-I阻断治疗的适当时间、疗效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