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回顾20世纪中国(以内地为主,下同)的翻译家研究及其现状,分析其特点,并提出笔者的看法。笔者将中国的翻译家研究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刊物上的文章介绍、翻译家评传、翻译家词典、文学史研究中的翻译家研究和专题翻译家研究。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自己的特点:刊物上的文章发表及时且针对性强,但受篇幅限制且比较零散;翻译家评传能够阐述充分透彻,但往往因传主故世而限制了研究的范围与视野;翻译家词典简明扼要信息量大,但入选标准把握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文学史研究中的翻译家研究目前还不够系统深入,但发展趋势很好;专题翻译家研究主题明确材料生动,但往往不易充分展开。从整体上看,翻译家研究基本上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的、随意的、简介式的研究向自觉的、有总体目标、有理论深度的方向进步著。各类研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只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翻译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才能描述刻画翻译家整体在翻译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使这些翻译家成功的经验体会和教训对后学产生教育、启发和引导作用。接下来,笔者试图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分析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笔者希望就此问题求教于各位,跟大家展开讨论,看看多元系统理论是否可以较好地解释翻译家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穆雷,中国海南大学英文系教授,现在香港浸会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攻读翻译学哲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