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1月30日)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学前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从组织形态上看,包括家庭中的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中的教育[1]。通常是指对胎儿至进入初等教育(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
学前教育是借由学前教育的机构来实施的。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胎儿学校是对胎儿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主要由医务部门负责管理。招收的对象是孕妇及其配偶,教育方式是让孕妇对胎儿说话、听音乐,适当拍打、抚摸肚皮上的一定部位,使胎儿出生后的学习更加容易,发育更正常,同时还能巩固家庭关系。
SOS国际儿童村是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SOS是Save Our Soul的简称,意为拯救我们的灵魂,是国际通用的呼救信号。1949年由奥地利医学博士哥麦纳在维也纳创办,旨在给儿童“母爱”。目前世界上已有90多个国家建立了250多个国际儿童村。1986年在天津、山东烟台、湖北武汉等地也建立了儿童村,一切费用由国际儿童村总部提供。
这是一种通过教育、预防和以能力为基础的方法来装备和引导家庭成员发展知识和技能,以加强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儿童成长环境。
对比台湾、澳门等其他地区,香港幼儿教育显得停滞不前。学者梁亦华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香港教育当局把幼儿教育定位为“理想而非必需”(desirable but not essential),三十多年来一直拒绝全面规划及投入师训资源[2]。
有论者比较不同类型幼儿教育的入学安排,指出不少筛选条件均向社经地位较高的家庭倾斜,违反入学均等原则,有可能造成阶级复制[3][4]。这幼儿教育的竞争风气,已向两岁或以下的学前班蔓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