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排序和前面的冒泡排序一样,也是交换排序的一种,但是他是基于分治的算法思想,元素进行位置交换时可以跨度很大,而冒泡中只能进行相邻元素的交换,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交换次数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讲要排序的序列分成两个子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要比另一部分的所有数据小,然后再按照这个方法对两个子部分也分别进行快速排序,这个过程可以递归进行。
1.一开始选定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5作为基准值,也就是最终排序结果应该是以5为界限划分为左右两边。
2.从左边开始,寻找比5大的值,然后与5进行调换(因为如果比5小的值本来就应该排在5前面,比5大的值调换之后就去到了5的后面),一路过来找到了7,将7与5调换,结束此次遍历。
3.从右边开始,由于7已经是上一轮排好序的便不再动它,从10开始,一路向左遍历,寻找比5小的值,然后与5进行调换(因为如果比5大的值本来就应该排在5后面,比5小的值调换之后就去到了5的后前面),一路过来找到了4,将4与5调换,结束此次遍历。
4.从左边开始,由于3和4都是前两轮已经排好序的便不再动它,从2开始,一路向右遍历,寻找比5大的值,然后与5进行调换(道理同步骤2),一路过来找到了9,将9与5调换,结束此次遍历。
5.从右边开始,由于排在9后面的那几个数字都是上几轮排好序的便不再动它,从1开始,一路向右遍历,寻找比5小的值,然后与5进行调换(道理同步骤3),一下子就找到了1,将1与5调换,结束此次遍历。
6.这个时候,发现5的左右两边都是排好序了的,所以结束此轮排序,5的左右两边抽出来各自进行下一轮的排序,规则同上,直到无法再拆分下去,即完成了整体的快速排序。
start++;
最好的情况下,如果基准值刚好取在中间,这样能够减少递归划分的次数,最大效率的进行快速排序,此时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最坏的情况下,每次只能划分出一个元素,因而总共需要(n-1)次划分,总的比较次数为(n-1)+(n-2)+...+1=n(n-1)/2,即退化为O(n^2)。
另外,快排是不稳定的,元素可以进行有跨度的交换,相同数值的元素之间的顺组可能被打乱。
快排的性能还是取决于基准值的选取,他决定了划分次数和比较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