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大石刻中,蒲台岛石刻为早期被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石刻。“蒲台石刻”,又称“摩崖石刻”,位处南氹石壁之上。早在石刻被正式发现前,岛上的渔民间就有关于蒲台岛石刻的传言,据说石刻之所以能在1960年被学者发现,全赖有渔民的提示,但此点就无法考证了。蒲台石刻位处香港最南端,推算有3000年的历史。
蒲台岛石刻离海面有5米的距离,断崖整体长13米、高4米。石刻由一条70厘米阔的石缝分隔成左右两边,左边的面积约为3.2平方米,而右边的面积约为2.8平方米,可谓相当壮观。虽然石刻受过风化和侵蚀,但石上所刻的图纹仍能辨识。图纹的左方为一组由线条构成的图案,状似动物和鱼类,但被风化程度比较高,纹路较浅;而右方则由螺旋回纹连结组成的图案,当中就有六个四方形的回纹,与新石器时代流行的云雷纹纹饰状相似。
云雷纹顾名思义是指仿云仿雷的纹饰,多用在青铜器上作装饰之用,亦有出现在陶器、瓷器和漆器之上。云雷纹可细分为云纹和雷纹:云纹多以圆形、弧形的卷曲线条呈现;至于雷纹,就以方形的回状线条表现,两者单独存在或共同架在都会被称为云雷纹。这种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纹饰,成为日后商周青铜器时代与饕餮纹并存的背景。
以圆弧形和方折回纹两种线条刻划的图腾,纹路清晰易辨。以蒲台岛上的石刻为例,其位置正对海边,雷云皆为海边居民畏惧的自然现象,单纯从此角度理解,石刻有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崇拜之意,亦有镇海护航之用。要知道云雷纹多出现在祭祀礼器之上,两广一带亦有拜祭、祟拜雷电的文化,所以可以推算这大概是礼器出现前的雕刻,用作祭祀用途。
【东龙洲石刻:香港现存面积最大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