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蓝色纽带。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海洋灾害频发、远洋资料稀缺等成为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如孟加拉湾1970年的一次风暴潮造成30余万人死亡。此外,沿线国家薄弱的电力供应能力也严重制约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高效展开(如斯里兰卡农村电力普及率仅40%)。全天候、分布广、可再生等诸多优点使得海洋新能源成为发达国家追逐的新焦点,有益于缓解资源危机、保护海洋生态、增强岛礁生存能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电力支撑和合作契机。掌握资源特征是实现有序开发的前提;掌握海洋环境特征是安全展开海洋建设的先决条件。基于研究成果建立开放型、公益性的数据集,为各国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科研、工程、决策人员提供科技支撑、数据支持,彰显为人类谋福祉的敢担当、有作为大国形象。
为此,在李崇银院士等多位权威专家的指导下,“海上丝绸之路”资源与环境研究小组创建人**大连舰艇学院郑崇伟博士作为总策划人,与《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简称《中国科学数据》)编辑部合作,计划于2020年正刊出版“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与新能源数据集专刊。现因疫情原因,截稿时间延长至:2020年10月31日。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投稿。发表后的数据论文及相关数据集将遵循(CC-BY 4.0)协议在线开放共享,力争创建国内外首套开放型、公益性的“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与新能源数据集。
征稿主题:
本专题紧贴“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环境保障、能源供应的迫切需求,征集通过观察、实验、计算分析等科研过程所产生的海洋环境、能源原始数据,或通过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系统化地收集、整理和再加工后形成的数据产品,使得其他使用者能便捷地发现、获取、理解和再分析利用,且可在科研论文及相关科研成果中引用。征集的主题数据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投稿前请从《中国科学数据》网站([URL])下载最新论文模板并参考撰写。数据论文应当提供数据集细节描述,包括数据收集和加工处理方法、数据质量评估和验证方法以及其他便于理解和使用数据的相关信息。
2. 投稿前应先准备好数据集,明确数据产权关系,确保论文描述内容与数据集的一致性。数据集作者可与论文作者不一致。数据集与论文均将在评审过程中开放评议。
4. 来稿应提供中英文版本。
数据集提交地址:本刊指定数据存储库([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