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想要发展,首重道路建设。但道路建设不仅是工程问题,也应该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现今在开发之前通常会先做环境评估,也开公听会加强沟通。
乡村想要发展,首重道路建设。但道路建设不仅是工程问题,也应该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现今在开发之前通常会先做环境评估。此外,居民的声音也应予以重视,也需开公听会加强沟通。但开会时若有各面向的声音同时发出时,是否有一种客观的评估可协助不同利害的关系人具体描绘出不同方案的后果,让大家参考并据以客观地讨论,而非只执著于各自主观的想法而期强渡关山?
中兴大学园艺系的吴振发教授在经过景观设计、建筑与都市计划、景观生态等领域的洗礼之后,发现台湾高速公路与快速道路的兴建、通车的确造成了周边地区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变,这对台湾的环境永续是个相当重要的议题,会影响到农地保存与森林保育。这方面的研究过去虽有数值模拟的报告,但偏向工程,也较理论,欠缺人文社会实务部分的研究。有的研究虽以人文社会的角度切入考量,但仍无法以量化分析来获得科学实证。
吴教授希望能结合科学与人文双重的考量,发展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估工具,国道六号的兴建促使他以这方法研究其对埔里镇的影响。他率领研究团队首先访谈30位当地的里长,发现国道六号的开发带动了大量的人口搬入埔里镇,住宅需求大增,导致农地上开始兴建住宅,让原本大面积完整的农业地区变得零碎,丧失完整性也令生态服务功能大幅降低。
这些资讯,包括农地的总面积、区块数量、形状、空间分布等指数,一一透过分析呈现出变化过程。但这些数值并非只是数字,其背后又连结到生态理论,因为过于零碎的森林或农地其实不利于生态保育或农地经营管理。
研究团队进一步以土地管制法令(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规则等)为基础设定限制条件,然后讨论不同的方案经过15年之后(即公元2025年)环境变迁所可能产生的冲击。
结果显示,即使相关法令对建筑开发有管制效力,但埔里周边、主要道路两侧,以及农业区点状开发仍会发生,这会导致埔里镇的农业区与自然山林失去完整性。当生产良好的农地与生态环境被破坏后,连带使生态服务系统受到严重的干扰。此外,研究团队发现高速公路两侧应保留特定的保育区,以避免道路开辟造成的环境伤害持续扩大,并维持生态栖息地的品质及生物多样性。这样的保留范围应从道路往外扩及200到400米,这一点是以往较被忽略的地方。
吴教授把研究结果投稿到《地景与都市规划》国际期刊,审查者对其搜集里长意见的研究方法很感兴趣,建议他把这方面的理论基础解释清楚,期待这样的探讨方式可变成这一领域的研究典范。
吴教授研究团队希望能继续开发出新的软件,纳入乡村道路开发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建立成适合的参数,以提供未来重大道路开发计划中,讨论不同规划方案影响评估与客观比较的基础,并据以选择最低冲击的方案,以维护生态服务系统的完整性,并促进台湾环境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