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的小说<<呕吐>>用日记的形式抒发哲学的思考,探讨存在的议题。沙特借由主人翁罗冈丹来论说存在的虚无以及偶然,字词没有办法解释存在,没有理由又极其荒谬,它就在那,一坨、肥胖、胶黏充斥于整个空间,令人感到恶心想吐。人试图为自己讲述故事来赋予存在意义,想让存在看起来不那么荒谬,然而所说出的词句都不过只是一些“属性”、“表象”,跟存在毫无关系。对于被莫名其妙赋予的生命,人该拿自己的存在怎么办?

有一天罗冈丹拿起石头往水里丢时,突然感到一阵呕心,他决定写日记来记录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他发现“存在”,存在就是他的意识,这个正在思考的、感到厌烦的、害怕的就是他的存在,他无法停止“存在”,因为他无法使自己不想。但为什么会有“存在”?为何是此时此刻?没有原因,一切不是必然的,若世界重新演化,一样的存在也不一定会发生。人极力地排除偶然,因为不可预测让人害怕,人把事件加上顺序、动机,为了使存在有意义。但当他们发现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时,他们躲在“过去”里,逃避现在,就像罗冈丹的旧情人安妮,她本来尝试把特殊的情景变成完美的瞬间,但后来明白根本没有什么完美的瞬间,所以她放弃了,她留在了“过去”,把过去发生的事美化、改变,闭上眼想像自己生活在其中,存在的虚无与偶然使她不再行动。

在小说中讲到另一种面对存在的方式-人道主义,对人类怀抱着爱,书里的角色-自学者就是人道主义者。但罗冈丹对他说:你并不爱人类,你爱的是“象征”,使你感动的是人的青春、爱情,而不是人。我想罗冈丹想表达的是,自学者所向往憧憬的是一些关于人的“概念”,一些可以拿来描述什么叫“人”时,可能会用得到的形容词或“属性”、“特质”等,比如:有智慧的、美丽的、良善的、纯真的,自学者爱的是这些表征,是人类这整个物种所可能有的“本质”,而不是人类那一坨黏黏的巨大的“存在”,也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对于这样的“存在”和“一个个”的人,罗冈丹说他觉得不该恨也不该爱,毕竟一团团没有形体的“存在”有什么好恨及爱的?

罗冈丹在最后因为听了他最喜欢的一首爵士乐而有所领悟,存在物虽然没有过去和未来,但它可被保留下来,而被人证实它的价值,譬如女歌手所唱的那首动人的曲子,在女歌手的存在消失后,还使人们记得她,想念她。所以罗冈丹决定写一本小说,“⋯⋯在印刷的文字后面,在书页后面,应该有某个东西,它不存在,它超越存在。”那时透过这本书,他也许就能回忆自己的生活而不感到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