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它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但是,它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 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名词不具备自己的语法特点,反而具备了动词的那些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规律一:名词前面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或有“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在古代汉语中 ,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有的翻译时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翻译。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或主语中心词,宾语中心词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后面或前面有谓语动词。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 词的宾语),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以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7、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来源:Z_xx_k.Com]

常见的几种形式: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