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手记》是杜斯妥也夫斯基耗费十年心血所写下的一部回忆体裁小说,也是他在那个时期所写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一部惊心动魄的伟大作品,……将永远赫然屹立在尼古拉黑暗王国的出口处,就像但丁题在地狱入口处的著名诗句一样惹人注目。”(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语)

这部作品也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写作生涯中的重大转折,在他以后的作品《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等小说中,都能或隐或现地见到这部小说的影响,对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读者和研究学者都是一部必读的重要著作。

杜斯妥也夫斯基走过死亡边缘,历经流放西伯利亚的牢狱和充军生活,他在书中深刻细致地剖析了四十多名囚犯和狱中长官的言行举止与心理状态,刻划下永恒的人性特质。

书中处处可见人道主义的关怀,狱中的囚犯多为生活所迫,或为反抗**。他们同样具有情感,善于思考,更渴望他们曾经拥有过的自由。囚犯人格的善与恶、出身与阶级的差异与对立、专制暴政下的艰苦生活,都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笔下栩栩如生地重现,透过人物交织出一幅帝俄时期的庶民图像,也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对时代喊话的宣言。

《死屋手记》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和俄国文学研究学者耿济之先生于一九四二年译介给中国读者的。这次由陈逸先生重译出版,也是对济之先生的最好纪念。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杜斯妥也夫斯基是唯一的心理学家,让我受益良多,他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意外收获之一,甚至比发现斯汤达尔还要快乐。”法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安德列˙纪德说:托尔斯泰始终是一座巍峨的山峰,但是如果我们退后一些看,我们会看到他的背后另有一座山峰,那就是杜斯妥也夫斯基。有人说,俄罗斯文学集中表达了两个主题:爱和死。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名小胜,Charles Chen;耿济之先生的长外孙。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系统管理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