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棒底出孝子”的严教观点下,不少家长很难对自己的孩子以“口头方式”表达正面的肯定。一般孩子或许还有不错的自我调节机制,可以让自己得到一些防护;但对于自我观念薄弱、缺乏自尊和自信的学障儿或ADHD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重挫。

教育界有一个名词叫做“比马龙效应”,意思是父母师长若采取积极正面的期待,会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支持,然后发展出好的成就;如果一开始就被认定是个失败者,彼此间会产生敌意和对立,通常就会造成失败的结局。如果我们不希望这样错误情势一直发展下去,就要对症下药,发展合宜的策略,就是善用“赞美的技巧”。

赞美是一种需要经常操练的艺术,所带出来的效果也经常超乎我们所预期。我曾经见识过在资源教室内,老师不自觉的使用许多负向语言,如:“写这么慢,你一定是懒惰不想写!”“我真的快被你气死了!”被骂的学生面有菜色,功课愈写愈没劲。然而当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尝试以各种方式表达我对他们的赞赏时,他们眼中所绽放的光芒,让人难以忘怀。

以下提出几点赞美的原则和相关技巧,供作参考:

一、即时:赞美如果延宕就会降低效果;只要看到孩子有一点值得称赞的地方,就要赶快告诉他,他才能了解并记住自己哪一个行为是被肯定的,日后还会继续努力。

二、真诚: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如果我们的赞美言不由衷,他们也感受得到。例如:孩子因为生理上的疲累,写字写得非常凌乱,老师还称赞他:“你写得真好看!”这样就显得过于虚伪。敷衍久了,孩子不会看重这种称赞,赞美就失其意义。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觉得很累,不想写字,但是你还是愿意努力完成这份作业,让老师觉得非常感动。”

三、具体:赞美不能浮滥和空泛,要针对具体事实给予回应。《孩子不同,需要不同》一书作者Charles FBoyd曾经提到所谓“描写式赞美”的技巧,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描写你所见到的。例如:“小明,我注意到刚才进行活动的时候,你愿意把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别人。”

2.尽可能描述出你的感受。例如:“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

3.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来摘要他的优点。例如:“你真是个善体人意的人。”

通常在表达完我对学生的称赞后,我会写张小卡片,让他带回去给导师,让老师也可以知道他今天的好表现,再次以口语增强他正确的行为。

四、确认对方收到:有些学障或过动症的孩子有明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当师长向他们发出赞美的言语时,没注意到孩子是否听进去,也是达不到效果。最好能够请学生注视着你,确定他确实注意到你说话,赞美才有效果。

借着赞美技巧的不断操演,希望特教老师们都能看见特殊孩子们内隐的光芒,让教室的氛围全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