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是客”这样的道理,似乎很深刻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常对家人颐指气指,对外人温谦有礼,却要求孩子要永远爱你。这样的“冲突感”,不是孩子可以理解的,更会让孩子感到混淆,难怪孩子们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捡到的”。

对家人我们过于随意,只是一股脑地宣泄情绪,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要求孩子决定自己是要当“家人”,还是当“客人”。难道是希望孩子回到家时,说声:“X小姐,我回来了,请问可以进门吗?”

在教导小小孩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培养习惯”,而不是“说大道理”。是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而不是给予孩子“愧疚感”。现在生活的步调快速,就连收到简讯,好像十分钟没有回复,就是不礼貌。加上四处都存在的竞争、考试、比较都是压力,导致孩子的忧郁风险越来越高。“压力”超过大脑可以负荷,才是情绪失控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孩子本身的情绪有问题。

“家庭”不是人生的“补习班”,而是“避风港”。爸妈需要是“信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离开家里出去冒险。“被信任”就像是一把无敌的宝剑,让孩子化身成为盖世英雄,勇敢去迎战未知的挑战。就是在一次一次面对挑战中,孩子学习如何克服困难,从中间获得“成就感”,才会变得越来越坚强,也越来越勇敢。

“过度保护”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剥夺孩子冒险的天性,使得孩子变得在外畏畏缩缩,在家翻天覆地的闹脾气。相反地,“过度高压”确实可以让孩子的外在表现超龄,但却会以破坏亲子之间的“依附性”作为代价。当孩子迫不及待地长大,但不是出于自我成就,只求希望可以早点离开着这个“家”,你觉得这样好吗?

不论你是“暖妈”或“虎妈”都无所为,但请不要忘记“情感依附”的重要性,因为那才是“一家人”的关键。在人生的旅途中,孩子会有勇气、不怕跌倒,因为他知道,即使是跌得满身是伤,爸妈都可以安抚他的伤口。就是因为紧紧相系的信任感,孩子相信爸妈就是他的后盾,可以鼓舞、督促、引导他再次的努力,一直到获得成功为止。就是因为这样的“情感连结”,我们才会是“一家人”,而不是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我们给予孩子的是一个“家庭”,而不只是一间“房子”。爸妈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像买卖商品一样“有条件”的交换。爸妈给予孩子的“安全感”,才是孩子能够克服恐惧,展现勇敢的关键喔!

同文刊载于《亲子天下严选》

倾听孩子的声音,事实上并非我们在教导孩子,孩子同时也在教导老师。透过与孩子的对话,让我们更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