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打油茶的饮食习惯在桂北山区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世代居住于此的侗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甚至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油茶。

唐代《本草拾遗》中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广西北部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亚热带山林区,山高林密,潮湿闷热。瘴疠之气,百毒之虫,时时都在侵害着人们的健康。而油茶,既能健胃消食、提神醒脑,又能清热解毒、祛湿避瘴。因此,打油茶不仅是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是强身健体、治病防病的良药,得以代代相传。

制作恭城瑶族油茶时,茶叶要反复捶打四到五次,每一次的味道都会有所变化,油茶的味道也从浓烈微苦逐渐变得醇香甘甜,因此恭城油茶又有“一杯苦,二杯夹(涩),三杯、四杯好油茶”的说法。

恭城瑶族油茶的特别还在于它丰富多样的佐茶小吃,恭城人善于把糯米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粑粑,这些或甜或咸的粑粑是他们的特色佐茶食品,逢年过节时,单是佐茶的小吃和食物就有几十种,打一锅油茶配一桌美味,这就是恭城油茶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油茶不仅是招待客人的食品,还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定情信物的角色。

在侗寨,未婚男青年成群结伴到姑娘家去做客,是侗族年轻男女交际和恋爱的传统习俗——坐妹。

青年男女行歌坐夜,寻找意中人。小伙子能否赢得心仪姑娘的芳心,关键要看她会不会亲手端给他一碗油茶。

随着社会的变迁,油茶已不仅仅是桂北当地人单纯的日常食物。它早已超越饮食,成为人们连系情感的纽带。

无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亲友聚会,还是祭祀先祖、接待客人,都少不了打油茶这绵延千年的独特饮食。人们通过打油茶表达、寄托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