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题指的是一个意念、人物、故事情节、念白、影像、乐段,其一再出现在电影中,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并加强美感、趣味、哲理上的吸引力。母题本来是指音乐里从头至尾一直与某个人物、情势或思想有关的旋律。而文学上对母题的研究有两个重点:一为母题本身的内容,即母题的内在意义,包括隐喻、明喻、押韵、原型的探讨;另一则是母题在整体作品上的结构处理与技巧安排,即母题的外在意义,包括母题的历史、社会、经济、心理范畴。

母题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会为影片带来某种贯串的题旨。史丹利‧库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8)中,神秘的光面石板,便使影片的几个不相关段落得到统一。而希区考克《惊魂记》(1960)中的双重身份与镜像母题,皆是该片的重要视觉母题。电影的母题有时不是图像性的,例如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1963 ),片中镜头的移动与人物的出入镜,是一种动力的母题,《大国民》(1941)中的“玫瑰花蕾”是贯穿全片的语言母题,而在安东尼奥尼的《情事》 (1960)中,海浪和风的声音是重要的声音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