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偷家族》桌上的泡面加可乐饼,《巴黎御膳房》面包上的黑松露、鱼子酱; 撇开美味,现实的金钱与权力造就了社会阶级的差异,也影响着餐桌上的食物。电影《披萨的滋味》里最是明显,透过一片披萨的诱惑,挑战的岂是味蕾,更是社会阶级的栅栏。食物不只提供了身体养份,也安抚了匮乏的心灵,还陪伴我们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仿佛也把各种记忆包裹起来一起油封,储存。
台湾面积虽小,但族群复杂度高,不只原住民族各有特色,闽南、客家也各有不同味。我的母亲是客家人,厨房常备油葱酥、酸菜、福菜,父亲来自湖南,过年一定会有湖 南腊肉。现在更有新住民,不同国度的食物一齐涌上岸来,除了品尝异国的美食外, 我更喜欢听他们说自己文化的故事,往往家乡菜一上,故事就登场了。
人们爱吃、爱看电影,期待疗愈受伤的心灵,找到情感的共鸣,在一餐内提升血清素,在两小时内,满足现实中不能实践的渴望。人性里隐藏的矛盾与冲撞,在现实中解决 不了,电影正好可以帮你完成;食物里夹带着太多的情感与记忆,暧昧不明却又得若 无其事,正好和电影的特色合拍。于是乎美食、人性和欲望,多么美妙地在电影的餐桌上,进行着一场华丽的浮世对话。
电影要上菜,谁来点餐?笔尖转回来,想想我们又是怀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走进电影院?
现为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
作 品:著有《银簪子-终究,我得回头看见自己》、《大毛&Coffee:一个纪录片导演与 流浪狗的故事》、《导演的人生笔记:光影背后的感动与追寻》、《我们这样拍电影》、《故事的秘密:写在剧本之前的关键练习》。
时间:2020年09月12日(六)下午2:00~5:00
地点:本会(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297号4楼)
费用:本活动为免费公益讲座,欢迎您随喜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