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数字 2009年底全球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合约面额总值超过615万亿元(美金下同) 其中利率衍生工具占最大宗 达七成以上. 接着的是外汇和信贷衍生 最后是股票和商品 (见附表). 如果再加上约82万亿元的场内交易面额 全球未平仓的衍生合约面额高达700万亿元.

700万亿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百万亿是一个15位数. 全球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 总值不到美金200万亿元 衍生工具的面额是金融产品的三倍多. 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大约是60万亿元 即衍生工具的面额是GDP的11倍之多.

“名大于实”应该是衍生工具的多宗罪之一. 其实所谓合约面额(Notional Amount) 往往带有很大的误导成分. 衍生合约的市值(Market Value) - 亦即是平仓时要付出的代价 往往只是面额百份的单位数(见附表).

市值和面额相差那么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利率掉期(Interest Rate Swap)合约为例 一般合约开始时 其市值都是零. 合约的含义不过是定息与浮息利率的互换而已. 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 市场利率出现变化 这张掉期合约的市值才会由零发展成为正数或负数. 面额和市值相距那么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杠杆 期权(Option)是典型的例子 买入期权 其实是通过杠杆去持有现货. 期权的市值 – 亦即是溢金(Premium) 往往远低于期权合约的面额.

15个零是表象 衍生合约的真正经济意义在于市值 而市值却会随着年期、杠杆比率、挂钩商品的现货价格和合约价格差距而改变. 就像女性上围的A B C及D远比尺码重要 亦同样随着时间和外围因素而变化.

未平仓场外衍生工具合约面额 (2009年12月底)

(于2010年7月14日刊登于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