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几年前的一场工作坊,席间一位因某种原因被要求来上课的学员,不仅迟到许久,而且带着满脸不悦进入课堂。
整天的课程,他采取半躺的方式坐在位置上不停滑手机、频繁地进出教室,课堂上的绘画活动也是挥个两笔就把纸给扔到一旁。
看着这一幕,我好想直接对他说:“如果你觉得来上课没有意义,那么请你回去吧。”
虽说被要求来上课的心情往往不会太好,但那也是因为他申请了某些经费,因而需要完成的责任。
“只想享受利益,却不想付出相对的责任?”
“想摆烂,为何偏偏选我的课程?”
“摆着一张臭脸,我欠你很多吗?”
随着这些想法出现,我愈想愈气。课才上不到一半,就觉得很没劲。
下课时间,我走到阳台伸展筋骨、呼吸几口新鲜空气,突然有一个想法浮上心头:
“我为什么要为他的不开心负责呢?”
“他用痛苦的态度熬过六小时,那是他的选择。”“他得上六小时的课,那也是他该尽的责任。”
而我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两件:
1.接受有人就是用这种态度面对学习,硬要勉强对方,不仅费力、也没有意义。
2.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二十几位认真投入的学员,继续好好上课,这样,对于上课的伙伴也才是公平的。
想着想着,原本郁闷的心情瞬间晴朗多了。
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于这类型的成员似乎产生了抗体,不太因此而感到在意或不舒服。
想一想,我们在人际互动中有时候对自己不是太严格,不然就是太容易受伤,有时候抱持着不切实际的期待,有时候则是太过为对方负责。
不仅为难了对方,同时也为难了自己。
他过好他的生活,并且为他的行为负起责任;我过好我的生活,并且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