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解析: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参考解析:新课改对课程评价的要求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参考解析: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应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4.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
参考解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科文化建设正是为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5.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 )的课程。
参考解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理念可以概括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
参考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颁布施行。
8.(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参考解析: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参考解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参考解析: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2)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12.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的有关要求。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的考试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
13.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课程目标。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问题:试用课程观的相关理论评论本案例。
(1)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此教师持有“静态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比较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一味只从教材出发,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易于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各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新课程认为,教学是课堂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以上资料均来源于网络,若内容与教材有所差异请以教材或老师课堂所讲内容为准!更多信息可登录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查看或咨询网校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