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9年主要死因的死亡人数统计,心脏病是香港第三号杀手。一提到心脏病,我们往往只联想到冠心病,却忽略了心房颤动这“无声的杀手”。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不正疾病,其可怕之处是病发前毫无先兆,很多时患者只感到心跳不规律,没有加以理会,直至中风后才发现自己患上心房颤动,错过了预防中风的时机,例如服用抗凝血药,包括华法林及新式口服抗凝血药。

过往的国际指引曾建议医生可为低中风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处方阿士匹灵,然而,随着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药推出,多项研究证明抗凝血药在减低中风及死亡的风险方面,比阿士匹灵更优秀,肠道出血的风险则与阿士匹灵相若。自2018年起,国际指引不再建议患者单一使用阿士匹灵以预防中风。尽管近年来新式口服抗凝血药已逐渐普及,至今仍有不少患者在服食阿士匹灵。

根据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一项访问调查结果发现,长期服食阿士匹灵的心房颤动患者抗拒抗凝血药的原因,源自对药物副作用的恐惧。抗凝血药又称为“薄血丸”,坊间或认为“薄血丸”会令他们容易大量出血,甚至流血不止,而阿士匹灵并非“薄血丸”,所以不少人误以为会比较安全。其实,根据香港卫生署药物办公室的资讯,“薄血丸”意指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而阿士匹灵正是抗血小板药的其中一种。

调查过程又发现,大部分受访患者不理解心房颤动和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对服用抗凝血药的原因一知半解,令他们容易忽视中风的风险和后果。当医生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薄血丸”时,他们会偏向集中考虑出血的风险,一些长期服用阿士匹灵的患者及家属的情况尤甚,直言因担心承受不了出血的风险,而拒绝转用抗凝血药。

其实每种药物均有其成效和副作用,“薄血丸”亦不例外,建议大家若对自身病情或药物有疑问,应先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意见,避免因对药物的误解而拒绝用药。

<刊载于《am730》,202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