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将是锂电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起始之年《新闻》

中国储能市场持续增长。来自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的调研显示,2017年锂电储能市场产量约3.5GWh,同比增长13%;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7%。

尽管储能市场未来潜力可期,但当前限于储能政策、锂电池价格、电力等因素,锂电池储能还未大规模应用,尚处于孕育期,体量及增速仍比较小。主要用于通信基站、用户侧削峰填谷、离网电站、微电网、轨道交通、UPS等,部分还出口至欧洲、澳大利亚等市场,主要用于家庭储能、电网储能等项目。

不过,锂电储能市场的产业临界点已经接近,2018年将是中国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起始之年。其主要驱动力在于:一是储能指导意见出台,加速储能产业由示范走向商业化应用。2017年10月,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文《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国家层面对储能产业进行部署。其中提出,为进一步加快储能产业发展,未来10年内将分两个阶段推进储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第一阶段(2017-2020年)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第二阶段(2020-2025年)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二是动力电池发展带动储能电池同步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推动动力电池性能提升、价格下行。同时,新能源汽车和分布式储能的融合开始显现。移动补电车是解决当前充电桩不足的有效措施;2018年开始动力电池批量退役,退役电池可拆解重组后用于储能。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相互融合,在提升电池性能的同时,也使成本在加速降低。

三是电池储能对安全、寿命、效率等性能要求逐渐量化,储能电池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计划进一步明确。

四是能源革命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建立,储能是能源互联网关键支撑技术。能源互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智慧能源”基础上的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高级形式,而储能是能源转换和利用的枢纽。锂电池储能凭借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高倍率等优良性能逐渐在铅酸电池、铅炭电池、钠硫电池等化学电池中优势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