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移植正在全球医界风行,台湾去年开放特管办法后,林口长庚前后执行5名案例,其中一名是全台最小的案例,年仅3岁男童。他有反复性发炎性肠道疾病,腹泻、血便,没办法透过药物改善,最后接受自己姐姐的粪便移植,植入后,状况稳定症状改善,目前虽然仅能针对反复性困难梭菌感染,未来相信会有更多适应症,林口长庚今也宣布成立“长庚微菌治疗中心”及“微菌银行”。
林口长庚分子感染症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儿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国际多项研究显示,肠胃道的菌丛与许多疾病有其关系,若是能将不正常的肠道菌丛,调整成正常肠道菌丛,将可达到治疗效果。目前“困难梭菌”被证实治疗效果最好,国内也开放其适应症,提供患者新的治疗方式。
邱政洵解释,一般而言,正常人不会出现困难梭菌,主要是患者本身免疫力不佳、本身具有潜在性疾病,需要长期或大量服用抗生素治疗后,使肠胃道的菌相改变,此时就容易感染困难梭菌,导致严重的肠胃道并发症。
过去在治疗困难梭菌,必须要投以抗生素治疗,邱政洵说,困难梭菌就是因为服用太多抗生素导致,但过去的治疗竟然还是只能使用抗生素,也使其治疗效果不佳。但透过微菌丛植入术治疗,过去难以治疗的困难梭菌,现在的治疗效果能达到100%。
目前执行的5名案例中,分别为3岁、5岁、74岁、87岁以及88岁,这5名案例中有3例都是接受亲属的粪便捐赠,有2位没有亲属的支援,是接受林口长庚的粪便银行中健康捐赠者的粪便。
邱政洵表示,粪便移植与器官移植不同,粪便是随时都有,但是要符合捐赠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包含抽血、检验等,且只要有吃“益生菌”就会被剔除,相当严格。目前粪便库中存放3到5个健康捐赠者的粪便,依照美国的建议,1年到1年半内就必须使用完毕,否则就得汰旧换新。
邱政洵表示,目前多运用在治疗困难梭菌,但已有研究开始针对忧郁症、自闭症、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做研究,相信未来的适应症会愈来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