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应不应该过洋节?每年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前后网上都会有类似的讨论。不过随着年轻人生活方式日渐多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密切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洋节但过无妨。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兼容并蓄向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中华文明传续千年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早已告别天各一方、少有来往的旧时代。人员、资金的往来甚密自然会带动文化沟通与互鉴。谁能在时代洪流中博采众长、壮大自己谁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他人谁就能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收获掌声。

一个国家的发展脚步并不会因几个舶来的节日而受影响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不过倘若年轻人只知几个洋节习惯性忽略从本土文化中长出的传统节日或仅将它们留在日历牌上这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谈及传统节日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在不少人心中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少上几天班其次就是可以吃汤圆、粽子、月饼等节日美食。可事实上多了解一些节日典故多熟悉几篇佳节名作多体会几分历史滋味或许比单纯地“玩”与“吃”更有意义。

传承好传统节日、充盈起节日内涵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国也有自己的“情人节”但无论正月十五、三月初三或七月初七是否有独到的方式撑起人们真情的表达值得思量。相较之下情人节当天买一束鲜花、写一张情真意切的贺卡送给与自己相伴前行的那个人其实教会了中国人如何更好、更时髦地表达爱与感激这对于创造性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有借鉴价值的。

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到披荆斩棘走出中国道路中华文明在兼收和扬弃中前行至今。本心不忘、真情永存只要秉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原则节日舶来与否其实不是问题。因为以更理性和平静的心态看待洋节也彰显着一个民族的自信与豁达。(萧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