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事件冲击的当下,如何做到清楚完整一致的表达?
常听见孩子要教,不教不行,可是当遇到事件冲击当下时成人的应对姿态,究竟是希望孩子真实理解规则?还是单纯大人在宣泄情绪,然后默默的教会孩子:当别人没满足我们期待时,是可以这样宣泄情绪在别人身上?
试想一下情境“孩子推了别人一把,在不责备、不说理、不讨好的情况下,如何向对方表达‘不可以推别人’的规则”先不考虑对方的回应,该如何完整表达?
“怎么了呢?刚刚看你推了XX一下!这样别人可能会受伤,也可能会因为这样而难过。
而且你这样做会让我有点担心,担心你是不是发生什么事?
不可以推别人!(这句话就是规则)
这样推别人有可能被别人误会你在生气,我不希望你被误会在生气,那你刚刚有在生气吗?”
整段话的脉络是:
“刚刚看你推了XX一下!”是客观事实。
因为我不是对方,无法替对方说话,因此只用“可能”。如果用“对方会因为这样而难过”,这其实有点用别人的情绪在胁迫他。
前面这一段是“针对情境”
担心是情绪,可以替换生气、焦虑什么的!这部分是完整表达自己的情绪,完整表达情绪是为自己负责任,而不是指责对方,或要对方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这也是责任厘清的一环。
规则在一次的对话陈述过程中只需说一次。
“这样推别人有可能被别人误会你在生气,我不希望你被误会在生气,你刚刚有在生气吗?”
最后照顾对方的内在让对方产生渴望,同时让他知道他是被理解的。
除了陈述了规则“不可以推别人”,同时接着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完整的表达生气,如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
不责备、不说理、不讨好的情况之下,一样能完整的教对方规则,而不是宠。
试着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常用的应对姿态(责备说教)有效果,怎么还时常重复这样的应对姿态?
当我们能完整表达针对事件当下的状况后,孩子的回应之后,我们如何回应又是另一个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