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学文凭试的安排掀起全城热话。其中一个讨论焦点,在于如果疫情一旦不幸恶化,文凭试最终取消,届时将以考生校内成绩、各中学过往文凭试的表现作调整,以评估考试成绩等级,衍生大学升学安排以及公平性等问题。

归根究底,之所以如此担忧取消文凭试,症结在于香港太着重考试文化,太注重以学术科目的成绩作为升学的绝对依据。这个文化固然一时三刻难以改变、消除,但笔者认为,应用教育却能够成为改变的契机。

留意本专栏的读者或许会留意到,此前本栏曾论述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性;不过要真正达至多元出路的愿景,除了进一步进修、就业的路途需要“打通”以外,早在学生更年轻的阶段已经需要让他们多接触、认识未来的可能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化。

说到应用教育在中学的实施,不得不提应用学习科目,即中学文凭试的乙类科目。据教育局官方文件指出,“课程内容实践与理论并重,与宽广的专业和职业领域紧密连系……让学生体验全面的学习经历”;更能“及早了解和领会如何在工作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从字面上看,这完全符合应用教育的定义和要诀。然而,在最新一年的考试中,只有约7-8%的考生选修应用学习科目,而当中超过99%只修读一科,即传统甲类科目依然是绝对主导。由此可见,当初希望达到科目之间的平衡云云沦为口号。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认受性不足:应用学习科目在目前7级制的考试(由第1级到5**级)之中,**成绩限于第4级,学生自然对其兴趣欠奉,又或视为“水泡”科目处理。故提升应用教育在中学的地位,应用学习科评分形式的检讨是重要一环;教育局可考虑邀请国际评审团强化评估方法和课程设计,保留评分提升至5**级的可能性(亦可课程/考评上辅以进一步要求)。

除此以外,需注意应用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强调的并非必须拥有某项知识或技能,而是透过知识和实践之间的配合来提升学习效能以及与社会的衔接。故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学习风气,不能只靠应用学习科目,而是所有的科目都应引入更多实践的元素。课程发展议会应在现有的应用学习委员会之中扩展其职能,务求把影响扩阔至各个关键学习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STEM),协助学校根据市场需求改进课程,为学生做好准备。

要在各个科目中增强实践的部分,不能只靠学校;业界的参与和配合至关重要。为推动学校与业界合作,香港教育局在 2005 年设立“商校合作计划”。此计划举办的活动包括讲座、工作坊、商业探访等;然而,在举办活动之余,政府应思考如何把业界知识纳入课程及评估,以及支援业界专业人士担任应用教育评估员的角色,以深化两者合作。笔者认为以中介机构的形式,能促进双方长远配合;更能牵头汇聚社会各界资源及意见,如相关的非牟利组织等。

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文化,固然不能急于一时;但首先需要避免人为地制造并持续加强社会对应用教育的偏见,否则从一开始已经在开倒车,自然离目标越来越远。故此,从现有文凭试科目的平衡性着手,对长远改变认知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