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网页设计师,老师,消防员还是陆军军官,随时随地查看待办事项,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

为什么?是错误的观念造成的;想成功,人们需要不断地工作,尽可能快一点地进入下一个目标。为了工作,牺牲了个人幸福,被负面情绪和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相信最后的回报是值得的。因此,人们会陷入像工作狂一般疯狂和焦虑。“我现在该做什么来实现未来的目标?”不断地找事情做。

不停工作,总是把事情加在自己肩上。许多人往往第一项任务还没有完成,头脑就赶到了下一个工作。你会不会做简报或文章时,脑中已经在想下一个主题?即使你在家里做菜,心还是在盘算其他琐事?当然,事情一定要做好。每个人都拥抱这样的观点,分分秒秒都是兢兢业业。然而,乐在工作中时,往往让人变成工作狂,错过身边的幸福。

人们如此投注工作,相信工作带来成就,奖励或更大的财富;而最后的回报是幸福。但是事实却非如此。许多人像疯子一样工作,以为帮公司大力促销后,会得到升迁,更多报酬,这样应该会开心。但是,周而复始地这样工作,身体和心灵反而造成破坏。从外表看,好像拥有一切,而当人际关系受挫时,内心顿时被烧毁,身心灵感到疲惫和悲伤。

相反的,放慢思虑,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不要去想接下来的事情,会让我们对“成功”更加有感。“活在当下”听起来像陈腔滥调,但,这是有科学根据的。研究指出,与其关注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不如把握现在,这样让工作更有成效、更快乐,更有“魅力”。

工作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状况;你可能在会议中,却撇见太太或先生刚送来的简讯“要搭便车回家”。或者,一边赶工完成档案,一边看电子邮件,以便立即回复客户。拜科技的普及,有些工作,即使没有紧迫性,也希望你整天都在线上。“多重任务” (multitasking) 一心多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人已经习惯随时检查手机,不管是工作中,与家人一起,甚至休假在健身房。

“多重任务”,不只没办法帮助我们快速地完成很多的事情,反而做得更不好。 当我们专心执行一项任务时,能够全神贯注,还可以更有效率,快速地完成任务。当我们同时处理许多任务或分心注意待办事项,往往事倍功半。 有研究发现,同一时间从事越多任务(文字处理,简讯和电子邮件)的人,容易焦虑和抑郁。如果你的思虑不断地被拉到不同的方向,你会感到压力和不堪负荷。

另一方面,全心全力做一件事情时,让人更享受过程,也更有效率。假设你遇到一个困难的工作,又迫于工作期限将到,只好全心投入,随着计划顺利进行,你会喜欢这个过程。全神贯注,效率也变高了。不必担心未来;而是把工作做完,做好,就很开心。

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马修·克林斯沃思(Matthew Killingsworth)和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针对5000人的研究显示,成人只花50%的时间在当下。换句话说,我们有一半的时间在想其他事情。 除了测量人们的脑海漫游之外,科学家还收集了关于幸福的讯号。 他们发现,当我们活在当下的时候,不管我们在做什么,是最幸福的。 换句话说,即使我们处在一个不很喜欢的活动,只要100%投入,会比“想东想西”还快乐。

为什么“活在当下”让我们开心? 因为,我们充分体验了周围的事情。 我们不再赶时间,而是慢下来,与周围的人讨论并充分参与计划。珍惜眼前,掌握每一事务的脉动,让人变得更具魅力,获得周围的人理解和支持。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尝试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这个练习起初并不容易,但是像锻炼肌肉一样,可以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练习来加强你的注意力。

最理想的方式是在大自然里,不需要刻意安排。不滑手机,让头脑休息和放松;或是无目的散步,望着天空沉思。心灵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安顿下来。你可以学会放松心灵来改善你的生活和工作的品质。

在工作之外,花时间观看日落,帮你的宠物刷毛或做做杂事,千万不要同时发简讯,讲电话或者做耗时的计划。多练习,就越习惯。例如做饭前切菜,菜切得快慢并不重要,只专注在切菜本身的乐趣。

冥想可以帮助人培养一种平静和安宁的态度。冥想有许多形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如果不做冥想,还有其他的活动,如瑜伽,瑜伽式呼吸练习,太极拳或者自然地散步。找到能解决自己思想,情绪和欲望的方式,让自己回到现实。

无论是情感的(如爱情),还是感性的(食物或触觉或声音)感受,感到快乐时,闭上眼睛,感受那百分之百的愉悦。而不是在吃东西的时候阅读,讲电话或滑手机。 学习回味愉快的经验有助于延续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