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猜想。“大道废,有仁义”,大道所指是为己的生活形态。为己一方面专注培养自己,另一方面就是不对他人“说三道四”,即不去比较,避免形成一种精神枷锁。在道家看来,仁义就是精神枷锁。我估计老子这句说话,有不少人做政治性质的演绎。孔孟在国际烽烟四起的时代向人君提出仁义的学说,这种学说自然就与其他政治学说产生较量。仁义的含义由此带有政治性。如是,后人解读老子这句,往往从政治角度理解。当然一种生活形态成为主流,也会产生相应的政治形态;大道未废之前,应该也有一种配合大道的政治形态。所以从政治角度考虑老子这句,多少也能带出对政治生活的反思。然而,这句说话最深刻的意义,还在于精神的层面,即人比人比死人也。仁义礼教后来越演越烈,就出现了礼教吃人的大伪。今日的大伪,就是传媒。可比启示录的妖兽。

楚简的《道德经》反智不反仁义,绝仁后义似乎是道家后学为抗衡儒家而改的。

所指传媒是大众传媒。博客这种web2.0是power to the people 有所不同。

仁义的物化牵连,让至人感到呼吸困难。轻物重生的宗旨,双管齐下形成道家绝仁弃义的人际面貌。轻物,所以没有事业心,所以没有需要讲人际关系;重生,要摆脱精神的枷锁,就要摆脱仁义道德的舆论压力。闲散无用,是一个存在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