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顾名思义,即是以手工誊写的方式来复制典籍。在雕版印刷术未问世以前,抄书是典籍流通、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同时也是古代藏书家搜集图书、保存古书的方法。然而,自印刷术盛行以来,抄录书籍的风气不降反升,至明清达于鼎盛,各藏书家无不重视抄书,个中原由,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学术风气有很大关系:
有些书虽已雕版印刷,但碍于空间的限制,导致购书困难,甚至无法买到,只得向拥有者借抄。
有些书虽然可以买到,但是质量低劣,错误百出,只得借善本来抄写。
有些珍本、异本、孤本、罕见之本,既无刊刻,又购置不易,只好抄而藏之。
古代的书价昂贵,加之有些藏书家的经济状况不佳,在这样的情况下,抄书便成为节省开支的理想聚书途径。
明代政权采取中央集权的高压统治方式,屡兴文字狱;为了箝制读书人的思想,诸如官府文书以及朝廷禁书等部分典籍,一般人难以取得,藏书家若想收藏,只能以秘密抄录的手段进行。
当时的读书人习惯边抄边记,一方面有助于背诵,收事半功倍之效;另一方面可以练习书法;或是一边抄录一边校雠,订正讹误并补齐缺漏。此外,当时文人习惯在抄写之余,顺手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想,边抄边撰,抄书即著书,借此累积创作量,可谓一举数得。
有些藏书家会以抄写的方式来储存副本,以防万一。
明代时候,文坛吹起一股尚古好奇之风,旧时的精校精抄本,皆成为文人雅士的追逐对象,若能抄得异书,更可炫耀于同志之间,成为风雅的标榜。因此,抄书成了当代文士用以满足自我癖好的途径之一。
以明代为例观之,当时的江南文士普遍喜欢抄书,彼此间互相借阅传抄,不但能保存暨流通古代典籍、传播知识与文化,还能促进著述和创作、精进书法的艺术,同时满足读书人的自我癖好,进一步反映出文人生活文化的时代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