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数拍子》第三篇文章里,我说的“滴答滴答”的事情吗?在那篇文章我提到了人类的大脑会自动把拍子分组,并且会觉得每一组的第一个拍子比较“重”或比较“重要”,我们称它为“强拍”(downbeat),即使它实际上并不一定会比较大声。

当大脑建立了规律的强弱拍规则后,它会预期这个规则会继续下去,并且期待下一个强拍的出现。如果有某个地方有强拍“该强调而未强调”,或是弱拍“不该强调却强调”,大脑就会觉得受到刺激,会有一种被挑逗的感觉。

我们把“在不正常的地方上强调或加重,蓄意扰乱大脑已建立的强弱拍规则”这件事情,叫做“切分”(syncopation)。用节奏来挑逗大脑的方式应该有成千上万种,我接下来要简单介绍几种。 最简单的切分法,就是突然拿掉一个强拍,让大脑的预期落空。

不晓得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当你正在走阶梯上下楼的时候,也许因为正在关注别的事,没有注意看地面,然后明明已经走到最后一阶了,大脑却预期还有下一阶,你把脚踩往大脑预期的下一阶位置,然后踩空吓到自己。

突然拿掉一个强拍的感觉,差不多就是这样。 我接下来要打一个二拍子的节奏,在一开始我会很正常地让每一拍都出现,让您的大脑建立“滴答滴答”的规则,然后在几个循环之后,我会随机地把其中几个“滴”拿掉,听听看是什么感觉。

另一种常见的切分法,就是在不是强拍的地方,放置一个特别长的音。 在大脑已建立“滴答滴答”规则的情况下,如果我在“滴”的地方放置长音,像是“滴-滴答”,大脑会觉得一切都很正常。

noSynco

但如果我在“答”的位置有长音,像是“滴答-答”,大脑就会觉得应该是强拍的“滴”处相对于“答”处反而比较不被强调,于是造成预期强拍与实际强拍不同的冲突感。

把一些应该要对准拍点的音,稍微提早或延后,是另一种常见的切分法,在现代流行音乐中随处都可见这样的手法,像是这一首动画《龙猫》的主题曲。 如果这个旋律全部的音都对上拍点的话,看起来和听起来应该是这样:

但这种手法并不限于现代音乐,巴哈在他的《第 6 号二声部创意曲》,几乎全曲都使用了这个手法。先听听看如果这首曲子缺乏切分节奏的话,听起来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