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明治32年创设大日本武德会,在各地设武德殿,招徒授武,推广武术体(教)育。台湾现有的武德殿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武德殿在当时是台湾日治时期各推动武德教育的中心,除本身设有道场,提供武术修练场所,更是推广武术的中心。

武德殿“武术”含括了剑道、柔道与弓道等传统武艺。若以最具特色的剑道文化而言,其源自于中国唐朝时传入日本,虽经历日本的研修,但其精神内涵并未被改变,如:剑道练习时穿的裤子有五条折痕,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常。发展至今,台湾的剑道文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文献记载,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七月卅一日,文部省(教育部)发布的改正中等学校施行细则里,将剑道正式加入为中等学校的正科教材后,在指导业为求统一,而不偏于任何流派起见,特委由全日本武德会制定剑道教学草案。

而在近百年的剑道文化史里,也可分为战前及战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在练习方式及性质方面也略有不同,战前的剑道,可说是纯粹的格斗技术,战后的剑道,着重于剑道精神。当下推广剑道于武德殿之意义正在于养生、修行与修练人格。

演变至今,目前全台各地之武德殿并无重现原始剑道用途,有鉴于最具在地性的正是最具国际性竞争力的,故剑道文化亦为武德殿活化的发扬主体之一,可望成为高雄市武德殿的再生新使命,亦为全台湾唯一,具独特性与在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