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主管来请益,如何让每况愈下的业绩振衰起敝?听完了他对现状的描述之后,我按照我过去的经验,给他提了几个意见参考。没想到,他听完我的建议之后,告诉我,“我们早就这样做了!” 这样的回答
一位主管来请益,如何让每况愈下的业绩振衰起敝?听完了他对现状的描述之后,我按照我过去的经验,给他提了几个意见参考。没想到,他听完我的建议之后,告诉我,“我们早就这样做了!”
这样的回答,让我感到十分意外。对于他们实际的营运状况,我虽然未必完全了解,但是也不至于太陌生,印象中,我不记得他们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经过仔细追问,才知道他们确实有尝试过类似的做法,只不过稍一尝试,发现效果不佳,就立即刹车停止,不敢再试。
我问他们,想不想再试一次?他们很怀疑上次的做法没效果,再试一次会成功吗?
我告诉他们,“好的创意,要配合好的执行,也要配合正确的时机,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全力以赴去做,才会有好的结果。”
我再问他们,“你们上次的作为,是在正确的时机吗?有配合彻底的执行吗?”他们想一想,答不出话来。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概就是那些原则,只不过是在面对不同的情境之下,略做一些微调。因此,有些解决方法尽管看起来类似,但是实际深究之后,却大不相同。
而且就算做法完全一样,也会随着执行者的不同,在执行的诚意、投入度,以及动用的预算上产生差异,进而影响最后的成果。所以,过去曾经用过的方法,如果没有效益,不代表就一定不能再重复使用。
我经营杂志这许多年来,深知期刊的行销手法不外乎那几种,只是每一种行销手法的使用情境都不太相同,所以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点上、采取正确的手法,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做早了、做晚了,都不会有好结果。
我也常看到许多同业因为没有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行销,以致于认为这是无效的创意,从此不再用,这其实是很可惜的事,永远错过了一个好的创意。
我当然知道,创意的原型就是那几种,所有的作为,都是在原有的创意之上延伸发想、调整修正、触类旁通之后,产生新的做法。严格来说,我们也不能说这是新创或者原创,在新创意的身上,我们都可以找到老做法的影子,所有的经验都值得珍惜。
因此,每当我听到别人给我建议时,不论这个想法我是否觉得受用,还是我早已想过,甚至已经做过,我都不会说出,“我早就这样做过了!”我也不会说,“这我们早就知道了!”
我会仔细地倾听别人的建议,深入思考每一句话的意义,重新把所有的可能列入考虑。我绝不会错过任何可能,因为老创意会衍生新想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就隐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