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up最大特色就是几乎有无限多的事情可以做。

做产品的可以改善现有功能、增加新功能、改良用户体验、甚至另辟全新产品线应付全新客户。卖产品的可以写文章、找合作伙伴、直接找客户、改善网页设计、放广告等等⋯⋯

这几个星期常常和团队争拗要做什么,才发现大家对问题的有不一样的理解。

大部分人很容易只考虑“这应不应该做”,像是:应该优化程式吗?应该改良页面设计吗?应该增加这新功能吗?继而把讨论重点放在到底“应不应该做”之上。其实大部分建议都很好,绝对属于“应该做”的范畴,几乎不需要任何讨论。

现实中一个人无法把所有“应该做”的事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如果想一下子把“应该做”的事情都处理完的话,结果必然是什么事情都无法处理好,因为每件事情所分配到的时间都变少了。这世界几乎所有事情都很不公平--除了时间以外,无论什么人都很公平地只有一天24小时。

问题的重点应该是“要现在就做吗?还是有其他更值得的?”,也就是分缓急轻重--依著一个很简单的公式:每小时付出所能获得的回报。有些事情看上去获益甚丰,但花的时间也要非常多--算起来未必比另外不起眼的小改动为好。

当然对每件事情的“时间”和“收获”拿捏也很困难,很多情况下只能用猜的,而且每天都在变--两个星期前不怎么值得做的事可能今天变得很重要。

如何把每天24小时花在刀口上成了Startup每天的挑战,每年做好365次决定比起随便过的365天会有效果得多,香港人最聪明的不正是走精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