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画是不是中国画”,“日本画与中国画的关系”,当这些讨论仍在进行时,日本画早已传入二岸,在台湾、大陆快速发展,相当程度的涉入了中国画的领域。
由于近代中国、日本二国复杂的历史情仇。使得中国人难以客观理性的视野看待日本画,在日本画与中国画之间的讨论失去了焦点,如何摆脱这种外界干扰,成了日本画在二岸存在的首要事项。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名正言顺的传统思维下,日本画在二岸展开一连串的正名运动,台湾的正名运动从五○年代起,八○年代达到一波高潮,大陆则最早发生在民国初年,直到改革开放后九○年代又再兴起,二岸的正名运动在时间上虽有落差,但在动机目的、理论论述,却大为相似。
但经历了近半世纪的正名运动,日本画与中国画的争议仍余波未平。近年来,日本画在台湾随着乡土运动风潮与政治的解严,再度为人注意,并正式走入美术学院传授,引起一股学习热潮。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工笔重彩的绘画风格,因应了时代多彩的要求而兴起,与中国重彩画接近的日本画,乃顺势传入中国而流行。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日本画在二岸,从被压抑排斥到接受,甚至学习发展,过程始终充满争议与矛盾。日本画在二岸有无存在发展价值?日本画涉入中国画本体,是好或坏?正名运动正是这些矛盾争议过程的起点与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