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通识教育,自民国72年台湾大学实施“社会科学概论”及“艺术欣赏”等 通识课程,教育部于民国73年4月5日,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将通识 教育正式列为大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十余年来各大学皆广泛推广,然成效如何,各方说法不 一,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理想性格,具有开创能力,富人文素养的整合人格者,但是专 科教育的目标,根据中华民国宪法第一五八条之规定,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 业人才为宗旨,因此专科学校之课程偏向职业技术的训练,缺乏“人文”的素养。 专科学校是高职与科技学院中继,专一至专三大部分课程架构,需统整高中、高职,以 利学生相互转学,所以融入部分高中课程又加入专业技能的科目,而导至课程拥挤不堪。专 科生毕业后升学比率极高,选课大部分偏向要考试的科目,选通识科目只是应付学分,因此 在专科学校开设通识科目,成效不彰。但是即将进入21世纪的教育如仍以旧有模式,缺乏 整体性,前瞻性的规划,必无法培育适应21世纪资讯的时代,开设通识课程,更具有重大意 义,能借着通识教育的陶冶,希望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职业人,本文主旨在探讨通识教 育的理念了解日本、德国的通识教育的模式,进而对专科学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以达成 通识教育的目标。

本系统之摘要资讯系依该期刊论文摘要之资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