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阶段依次为把握语言、形成形象、感知内涵、理解思想。但四个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不是恒定的,有的时候四者几乎同时发生,有的时候则要间隔较长的时间。总的来看,前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比较接近,而理解阶段滞后的可能性则大一些,有时甚至滞后几年、几十年。这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就文学作品的接受而言,前三个阶段都主要是以感性的感知为主,而后一个阶段则以理性的分析为主,两者思维接受的方式不同,在时间上也就容易拉开距离。如鲁迅年轻时读方孝孺的《思旧赋》,曾诧异于它为何那样短,才开头就匆匆收了尾。到历尽沧桑,他才深刻地体会到方孝孺那种“吟罢低头无写处”的苦楚,读懂了他的《思旧赋》。在阅读实践中,第一次阅读一部作品未能读储,反复几次才读道,或者读书的时候没有读懂,但在生活中有了某种经历,或者接受了某种理论,忽然又读懂了,这里的“读储”实际上就是理解了作品的某种思想内涵。在阅读实践中,这样的现象是很多的,这说明理解阶段与前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拉开的可能性的确要大一些。不过,我们说前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比较接近,也并不意味三者总是同时或者相继发生,间隔的时间不长。相对于三者与理解阶段之间的时间关系,三者之间同时或相继发生的现象的确要多一些.但三者之间也有间隔很长时间的现象。把握语言之后无法形成形象,或者间隔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形成形象,形成形象之后无法感知形象的内涵,或者间隔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感知形象的内涵,这种现象在阅读实践中也并不少见。当这种现象发生的时候,读者不仅会感到困惑,而且审美的**也会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