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主体,心念是客体,我们历缘对境时,常跟着心念走,就是反客为主,但自己还觉得很正常,这就是一般人错误的认知。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这就是**的说明。

“雁过穿潭不留影”,这句话中,雁子代表“境”,雁子在潭面上的影子代表“心念”,寒潭代表“心”,当雁子在穿潭上空时,雁子的影像映在寒潭上,两我们历缘对境时,心念的产生速度快到不可思议,只能用“刹那”来形容;当雁子飞走了,寒潭上就没有雁子的影子,只剩清澈的潭面,反而是我们的心,还留下那心念在转,而且转个不停,事过境迁好久以后,还可能再转,不断的反客为主。 当静坐时,眼睛闭上后,耳、鼻、身、意还在运作,外在的干扰已降低很多,但内心所涌现的,可能比不静坐还精彩,五光十色的影像或纷飞的妄念超乎我们的想像,一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这里,所以要以“正念相续”来避免“妄念迁流”,久而久之,就会如实的知道“心念”并不等于“心”,也就是“雁子的影子”并不代表“寒潭”一样,不必在意“心念”的川流不息,而是要放下对“心念”的批判与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