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超,男,1964年9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2005年-2010年,对中原牡丹的种质资源进行了收集与评价,建立了牡丹组培再生体系;2007年至今,收集三色堇资源200余份,筛选出抗热资源3份,克隆了热激蛋白HSP70基因,正在构建表达载体。对角堇、大花三色堇的细胞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对30多份资源的细胞学进行了核型分析,首次提出角堇为二倍体,染色体条数为26条,大花三色堇遗传背景复杂,倍性多为四倍体,少数为三倍体,染色体条数在39-52条之间,大花三色堇和角堇杂交后代为三倍体。筛选出5对优秀大花三色堇杂交组合,得到3个抗热F1代三色堇新品种。主持获得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园林花卉学学》等学术著作3部。主讲本科生《花卉学学》和研究生《园艺学科进展》等课程。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东段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453003

承担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1、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牡丹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112102110021),5万元,2011年—2014年;

2、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大花三色堇耐热新品种选育(132102110119),5万元,2013年—2015年;

3、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牡丹资源收集与组培体系建立(2005-126-49),30万元,2005年—2007年;

发表论文及著作:

[1]王梦叶,杜晓华,刘会超.角堇与大花三色堇染色体核型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18.2

学术交流情况: